□本報記者張玉鳳、聶資濱
土路變成水泥路,出行暢通了,;新建農(nóng)田水利設施,用水,、灌溉方便了;推動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社,,百姓腰包更鼓了……近年來,明月店鎮(zhèn)三十里鋪村發(fā)生了大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大家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多虧有個好支部,,大伙兒的日子才一天比一天紅火!”
“三事工作法”,,把權力置于“陽光下””
“爭創(chuàng)‘五好’黨支部,;村南苗木花卉種植率達到95%;新建高標準小學一座……”在三十里鋪的村務黨務公開欄內(nèi),,今年村黨支部的工作目標清清楚楚,。72歲的老黨員陳連有說,黨支部把辦的每一件事,、花的每一分錢都全部公開,讓老百姓心里亮堂堂的,。
“無論干什么工作,,都要公正、公平,、公開,。只有這樣,干部黨員群眾才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三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宋麗敏說,,除了建立健全“兩委”議事、財務公開,、干部職責目標等制度,,黨支部還廣泛征求廣大黨員群眾的意見,探索推行了以“村民提事,、民主議事,、公開評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三事工作法”,讓全體村民參與村莊建設,,激發(fā)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按照“三事工作法”安排,,全村被劃分為四個片區(qū),,每個片區(qū)設立一個意見箱和“回音壁”(黑板墻)。村民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新農(nóng)村建設,、村內(nèi)穩(wěn)定以及班子建設等方面有什么意見建議,可以用不記名的方式投到意見箱中,。每月,,村里邀請鎮(zhèn)包村干部、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等組成議事會,,對這些意見建議進行集中討論,。能夠當場答復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列出計劃,明確責任人限期解決,。對一些重大決策,、重大事項等,還要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表決通過,,而所有辦理結果都會呈現(xiàn)在“回音壁”上,,供廣大村民監(jiān)督。每半年,,村里還會組織一次民主評議會,,由廣大黨員和群眾代表評議建議落辦情況,把權力真正置于“陽光”下,。
三十里鋪村是綠化示范村,,但在進行田間道路綠化時,有一條道路因為地理位置和經(jīng)濟原因沒有完成綠化,。此時,,就有村民提議,,“有路就得有樹,咱村既然是綠化示范村,,就要做到最好,,不能因為這一條路影響全村形象。”
收到提議后,,村里立即組織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表決,,最終決定,要完成這條路的綠化工作,。“我們集資6萬多元,,完成了綠化工作,事后及時將辦理結果公示在‘回音壁’上,。”宋麗敏說,。“‘三事工作法’不僅暢通了民意渠道,規(guī)范了村務辦事程序,,還拉近了干群關系,,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村委會副主任楊占好說,。
一心為群眾,,黨員旗幟靚起來“共產(chǎn)黨員要事事帶好頭,當先鋒,,作表率,。”宋麗敏說,雖說村里只有67名黨員,,但每名黨員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村里修路錢不夠,黨員帶頭捐款,;需要打通“斷頭路”,,黨員帶頭拆老宅……在今年的創(chuàng)城工作中,廣大黨員更是積極“搶”活干,。
老黨員楊計全今年82歲了,,還曾上過戰(zhàn)場。雖說老人腿腳不太方便,,但他老驥伏櫪,,每天早晨5點就到廣場、鄉(xiāng)道打掃衛(wèi)生,,撿廢紙,,拾垃圾,,一天七八個小時都在街上巡視,。大家心疼老人,,怕他身體吃不消,紛紛勸他回家歇歇,,可老人卻說:“創(chuàng)城是件大好事,,這活兒我干著有勁兒。只要能動,,我就去干,!”
一心撲在創(chuàng)城工作中的老黨員,還有年近七旬的宋啟成,。每天一大早,,老人除了打掃自家院內(nèi)外,還會幫左鄰右舍打掃,。在他的帶動下,,他居住的那條街,家家戶戶都特別注意門前衛(wèi)生,。
“我家養(yǎng)著牛,,門口經(jīng)常堆著柴草,看著很亂,。”與老人同住一條街的楊國輝笑著說,,“老爺子天天這么辛苦,咱也不能拖后腿呀,,就把柴草全都搬進院里,,碼放整齊,這下里里外外就都干凈了,。”
成立合作社,,讓群眾鼓起錢袋子
百姓要致富,關鍵在支部,。如何讓村民的日子更富裕,,成為宋麗敏經(jīng)常思考的
問題。
以前,,村里有幾十戶生產(chǎn)塑料和處理醫(yī)療垃圾的小作坊,,但由于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早已經(jīng)關停,。“我們村除了外出務工,,就是指望著土地上的收入。要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只有在土地上動腦筋,。”宋麗敏說。
三十里鋪有610多戶,,2400多人,,耕地面積1860畝,,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為主,。由于村民分散種植,,效益低,辛苦一年也剩不下幾個錢,。村黨支部大膽提出成立合作社的想法,,通過土地流轉,打破傳統(tǒng)的農(nóng)戶個體經(jīng)營模式,,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規(guī)?;I(yè)化,、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
2014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絢麗苗木花卉種植合作社,,同年開始流轉土地,。2015年,全村耕地全部完成流轉,。
“合作社以種植苗木花卉為主,,每年每畝地支付農(nóng)民1000元流轉租金。”宋麗敏說,,“加入合作社后,,壯勞力就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再也不用急著回來收麥,、收秋了,,閑散勞動力還可以到合作社上班!”
村民馬春來60多歲,,孩子們都長年在外打工,。當他知道村里要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時,便毫不猶豫地把家里的7畝多地流轉給合作社,。“歲數(shù)大了,,真是干不動。”馬春來說,,“把地流轉出去,,每年僅租金就有7000多元收入。我們還到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天50元,,我們老倆一個月收入2000多塊錢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