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圖為馮英占演奏道教音樂,。□本報記者王建強
用30余年的時間搜集十余首花張蒙道教音樂曲目,,如今,,花張蒙道教音樂第二十二代傳人馮英占仍然沒有停止對道樂的傳承。1988年,,他自費購置傳統(tǒng)道教音樂器材和服裝,,同20余名愛好者組建了花張蒙道教音樂班,道樂班每年組織下鄉(xiāng)演出活動都能在當?shù)匾l(fā)不小的轟動?,F(xiàn)在他收集整理十余首曲目,,傳承著花張蒙道教音樂文化。
他們在演奏中不斷地豐富這種古老的音樂,,在保持古樂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將原本演奏道樂的七八種樂器增加到十幾種,,演奏時琴瑟齊鳴,,古風猶存。
管子,、笙,、嗩吶樂器相和,演奏出來的曲子更好聽了,。”馮英占說,,由于花張蒙道樂和民間祭祀有關,所以里面蘊含著很多民俗的東西,,因此十分受老百姓喜愛,,每次樂班下鄉(xiāng)演出時都能引起一陣轟動,樂班成員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大家演出都十分賣力,。
如今,馮英占在組織樂班演出和繼續(xù)搜集道樂曲目之余,,還給有興趣的孩子們教授樂理知識和道樂文化,。“學生們學習道樂的興趣都非常高,我覺得自己有必要繼續(xù)搜集老一輩傳下來的音樂,,并和年輕人一起把這些音樂傳承下去,。”馮英占饒有興趣地說,。
從事道教音樂學習和演出的馮英占,1971年4月出生于定州市周村鎮(zhèn)花張蒙村,,是道教音樂第二十二代傳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定州市花張蒙村道教音樂會負責人,。
道教音樂于清同治年間傳入花張蒙村,,由在定州城隍廟作道士的郭甲明回村傳授并組建樂班,屬全真派道教音樂,。流傳至今有140年歷史,。
馮英占音樂悟性很好,14歲開始學習道教音樂,,其爺爺馮智貴曾任村里道教音樂會會長,。在爺爺?shù)南ば慕虒拢瑢鹘y(tǒng)道教音樂的演奏技巧,、記譜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學會了“工尺”譜,掌握了管子,、鎖吶,、笙、胡琴以及打擊樂的演奏方法,,會演奏“正調(diào)”,、“反調(diào)”、“上已調(diào)”,、“下已調(diào)”,、“啞乙調(diào)”等各種調(diào)式。學藝期間還得到了趙老偏,、郭志英,、郭東臨的指教悉心傳授。
初中畢業(yè)之后,,馮英占將主要精力投入道教音樂的學習和傳承活動中,。經(jīng)過多年刻苦努力,他已將花張蒙道樂的傳統(tǒng)曲目和演奏方式全面繼承,。在管子,、嗩吶、笙等樂器的演奏技藝方面日益嫻熟,。其演奏的傳統(tǒng)曲目有《大官調(diào)》,、《寶上臺》、《慶壽》,、《清華贊》,、《三點酒》,、《三行板》、《尾束》,、《豐都中》,、《三寶贊》等。長期的藝術實踐活動,,使其對傳統(tǒng)曲式曲目的內(nèi)涵有深刻的理解,,除了演奏技巧嫻熟,音色圓潤之外,,更有一種細膩的詮釋,,能夠完善表達道家音樂深沉莊秀、清幽恬靜,、悠揚飄渺三種藝術風格,。
定州歷史上曾有過四個有影響的傳承有序道樂班,現(xiàn)僅存花張蒙村這一個,。他的家就是樂班的活動基地,,教學基地。他帶領樂班成員到定州,、新樂,、曲陽、無極等地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演出,,還數(shù)次到鹿泉縣的施方院宋智如道長處學習交流,,2005年后開始培養(yǎng)道教音樂新學員,有蘇路順,、蘇和平,、孫文學,、白興杰,、馮二建等人,在馮英占指導下學習道教音樂和管子,、笙,、嗩吶、胡琴,、打擊樂技藝,,開始邁入音樂殿堂。
馮英占學藝時,,沿用口傳心授的方法,,系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的“工尺”譜和各種曲式,師傅的口傳,,更能把道家音樂的神韻,,直接灌輸至心,。馮英占經(jīng)過多年刻苦努力,全面繼承了花張蒙道樂的傳統(tǒng)曲目和演奏方式,,在管子,、嗩吶、笙等樂器的技法上日益純熟,。傳統(tǒng)曲目《萬年歡》,、《小二番》等節(jié)奏明快而穩(wěn)定,情緒歡快而內(nèi)斂,,華麗中帶高貴之氣,。
今年,他還注意把演奏河北梆子曲目《大登殿》,、現(xiàn)代革命戲《龍須溝》,、現(xiàn)代歌曲《籬笆墻的影子》、《說句心里話》等作為創(chuàng)新道教音樂曲目來做嘗試,。“我希望能夠建設一所占地3畝左右的道教音樂學校,,讓100余名喜歡道教音樂孩子們有學校來學習道教音樂,為把花張蒙道教音樂傳承下去打好基礎”,。馮英占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