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杰
熱情、勤勞,、樸實是楊銀翠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7月19日,,記者來到西城區(qū)奇連屯村,,采訪了這位被鄉(xiāng)親們津津樂道的好兒媳,。
走進楊銀翠家,屋里屋外干凈利落,,庭院里的各種蔬菜油綠喜人,,處處彰顯著女主人勤勞的本色。提起楊銀翠,,全村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鄰里鄉(xiāng)親稱她家為“孝心之家”。老人們都說:“誰家有這樣的好兒媳,,那可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年輕的媳婦們則認(rèn)為,楊銀翠是她們學(xué)習(xí)的好榜樣,。
1983年8月16日,,經(jīng)人介紹,楊銀翠與趙振永喜結(jié)連理,。“當(dāng)初,,我在信用社工作,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兒子又經(jīng)常在外打工,,家務(wù)和生產(chǎn)勞動的重擔(dān)全部落在兒媳的肩上。”楊銀翠的公公趙來福說,。雖然生活比較艱苦,,但勤勞善良的楊銀翠卻從未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楊銀翠與丈夫相敬如賓,孝敬公婆,,愛護幼小,,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然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1998─2001年,,楊銀翠的丈夫外出承包工程,,不僅把辛苦積攢下來的家底賠得精光,還欠了20多萬元的外債,。經(jīng)營失敗的丈夫覺得對不住妻子,,對不住家人,,意志消沉不想回家,一直逗留在天津,。
因為擔(dān)心丈夫獨自在外有什么閃失,,楊銀翠決定盡快把丈夫找回家。從未出過遠門的楊銀翠,,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交給公婆照料,,獨自遠赴天津?qū)ふ艺煞颉?br />
“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到了天津后,,人生地不熟的,,整整花了一天一夜也沒有找到丈夫。”她回憶道,,“我去天津時,,連路費都是借的,哪敢奢望住旅館呀,,可那時是冬天,,天寒地凍,冷得沒法只好不停地在大街上來回走動,,竟然‘磨’壞了一雙鞋……”
第二天,,她終于在一個工地找到了丈夫。“失敗不可怕,,我們可以從頭再來,。”楊銀翠用真情安撫著丈夫,經(jīng)過楊銀翠的開導(dǎo)和懇求,,丈夫終于解開了思想疙瘩,,和她一起踏上返鄉(xiāng)的列車。
20萬元外債,,對2001年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為了償還債務(wù),,一家人除了省吃儉用外,,還需要倍加努力地多方掙錢。楊銀翠把家里的責(zé)任田精耕細作,,同時還嘗試著搞養(yǎng)殖業(yè),。她先后飼養(yǎng)過兔、羊,、雞,、鴨等,并把養(yǎng)殖收入全部用來還債。“20萬元的外債,,我們直到2007年才還完,。”楊銀翠說。
時間是試金石,。楊銀翠吃苦耐勞,,節(jié)約勤儉,任勞任怨,,總是干在前頭,,吃在后頭,從未有過一聲怨言,,她因此也贏得了全家人的擁護和愛戴,。“銀翠到我家后,從未和我們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架,,真是一個好兒媳。”趙來福如是說,。
2011年,,婆婆不幸摔斷了腿。楊銀翠照顧老人貼心細致,,早晨給婆婆梳頭洗臉,,做好飯后,第一個端到婆婆跟前,;晚上給婆婆洗腿洗腳,,端屎端尿,即使在地里干活兒,,也惦記著婆婆的情況,。“銀翠伺候我非常周到,特別是去地里干活前,,還把一盆熱水,、兩條毛巾放到我的跟前,讓我輪換著用,。”談起臥床的那段時間,,婆婆滿意地說,“銀翠就是我的好閨女,,她更是好人,好人有好報呀,!”
2012年,,公公趙來福因病住院,又是楊銀翠挑起了照顧老人的重擔(dān)。住院期間,,同病房的人都以為楊銀翠是老人的親生女兒,。趙來福自豪地說:“她是我的兒媳婦。”現(xiàn)在,,公公的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fù),,楊銀翠每天不厭其煩的為老人開“小灶”,讓老人吃得營養(yǎng),、健康又舒心,。
如今,楊銀翠也是當(dāng)了婆婆的人,。在她的感染下,,楊銀翠的兒子、兒媳都十分孝敬爺爺,、奶奶,。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fēng),代代相傳,,根深蒂固,。
2012年底,楊銀翠家被村“兩委”授予“五好家庭”獎牌,,她也成了全村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現(xiàn)在村里的年輕人都向她看齊,兄弟,、妯娌們爭著比孝順,,我們村的村風(fēng)更文明、民風(fēng)更淳樸了,。”村干部楊立軍說,。
聽到越來越多的贊揚,楊銀翠則樸實地說:“孝敬老人是我的職責(zé),,雖然侍奉公婆,,撫育孫子讓我每天忙得團團轉(zhuǎn),可我心里總是樂呵呵的,,因為一家人團圓和睦才是最大的幸福,!”
當(dāng)記者離開時,楊銀翠又急著去喂羊了……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