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見習(xí)記者康榮昊
“鄉(xiāng)親們,,注意啦,!咱村有80歲以上老人的農(nóng)戶,,快到村里的便民超市領(lǐng)取大米和雞蛋,,亞起回來看大伙兒了……”一大早,號頭莊鄉(xiāng)吳家莊村的廣播喇叭就熱鬧起來,。
在吳家莊村,,乍一提起“吳亞起”的名字,幾乎沒幾個人知道,。但是,,如果說到那位每年清明返鄉(xiāng)祭祖的“大孝子”,那可就家喻戶曉了,。
今年62歲的吳亞起,,出生在吳家莊村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我大概在3歲時患上了小兒麻痹癥,長到五六歲了,,看到別的孩子們到處跑,,當(dāng)時心里挺難過,感覺自己比其他孩子少了很多東西,。”吳亞起淡淡地笑著說,,“等長大了,漸漸明白自己的身體狀況無法改變,,埋怨上天也沒用,,只有用努力和勤奮改變自己的命運。”
吳亞起的父母常年在天津市工作,,因此幼年的吳亞起就一直跟隨奶奶生活,。而他的身體狀況,也讓奶奶對他倍加疼愛,,祖孫倆的感情非常深厚。等到年齡稍大一些,,吳亞起便跟隨父母來到天津市生活,,但他每年都多次回老家看望奶奶。
成年后,,吳亞起經(jīng)過刻苦努力的學(xué)習(xí),,正式成為天津市電子電力電容器廠的一名普通工人。然而,,像他這樣的殘疾人想在工廠立足,,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他因此刻苦鉆研,,努力學(xué)習(xí),,很快便成了車間的一位技術(shù)能手。后來,,他有了美滿的家庭,,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然而,,他的命運似乎注定與眾不同,。1990年,因企業(yè)運營情況不好,,正值壯年的吳亞起下崗了,。當(dāng)時正值企業(yè)破產(chǎn)下崗高峰期,即使肢體健全的人都很難再就業(yè),,更何況殘疾人,??珊脧姷膮莵喥鸩]有氣餒,憑借著多年嫻熟的手藝和一副熱心腸,,吳亞起背起工具包,,從附近的居住小區(qū)入手,用天生不服輸?shù)木髣艃鹤呓执?,入戶修理家電,。寒來暑往,這一干就是20年!
2006年,,吳亞起的愛人總感覺累,。因為妻子是學(xué)體育的,向來身強體健,一年到頭也不感冒,,一家人都覺得她是教課累的,,也就沒太在意。直到吳亞起發(fā)現(xiàn),,妻子的精神頭兒越來越差,,連每天雷打不動的戶外鍛煉也懈怠了,這才說服妻子去醫(yī)院檢查,。“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到結(jié)果出來,,全家人都驚呆了。這時,,一向堅強的吳亞起再也扛不住了:弘揚文明新風(fēng)尚傳遞社會正能量“大世界杯”月評定州好人“46歲,,她才46歲!為什么命運總要考驗我呢,?”
從此,,吳亞起默默地打起精神,陪妻子開始了每周去醫(yī)院檢查,、輸血,、再檢查的日子。
“開始,,10天輸一次血,,一袋血小板1500元。后來,,病情嚴(yán)重到每次要輸兩袋血,,這意味著,10天就得花3000塊錢,!”吳亞起感慨地說,,“如果是自己掏錢,每月零零總總地加起來要花2萬元,幸虧有民政部門的同志及時上報,,幫我解了燃眉之急,,再加上國家的政策好,我們這種病屬于特殊救助范圍,,國家負(fù)責(zé)全額報銷,,這才讓我們這個小家庭燃起了新希望。因為沒有經(jīng)濟(jì)上的負(fù)擔(dān),,妻子才得以多陪伴了我和女兒4年……”
經(jīng)歷了下崗,、創(chuàng)業(yè)、喪妻等一系列的困苦和波折,,堅強的吳亞起卻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0年,妻子去世后,,他總想著要做些什么來回饋社會,。雖然現(xiàn)在家里還有幾萬元的外債,而他每個月的退
休金也才1900元,,但吳亞起總是覺得,,社會上還有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鄉(xiāng)那一片熱土,那一方人,。
十斤大米,、五斤雞蛋,對于一般家庭而言,,或許算不上什么,但對村里38位80歲的老人們而言,,卻是這個寒冬熱乎乎,、暖心窩的牽掛。
“亞起身體有殘疾,,這么多年在外地賺錢不容易,,他家里也并不富裕,我們領(lǐng)這些東西,,心里頭真是過意不去……”村里82歲的老人吳增順說,。
“從天津到定州,都62歲的人了,,還每年坐著公共汽車回家祭祖,。都說‘拜佛千里去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亞起就是我們村的模范,!”村黨支部書記吳冠欣對吳亞起的善舉孝行豎起大拇指。
“我做這些真的沒啥,就是想感謝政府對殘疾人的關(guān)心,。”吳亞起憨厚地笑著說,,“我生活上沒什么困難,能靠自己的雙手幫助別人,,感覺很快樂,。只要條件允許,我每年都會回家看望村里的老人們,,盡一份自己的心意,。”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