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春紅見習(xí)記者趙夢怡
一提起糖畫,想必會勾起許多人童年的“甜蜜”回憶,。然而,,今天能看、能玩,、也能吃的糖畫卻少見了,,但那些伴隨著糖畫的記憶,卻時常會浮現(xiàn)在人們腦海里,。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位糖畫藝人,重溫這份“甜蜜”,。
在中山公園就有這樣一位女藝人,,她打小練就了一手畫糖畫的好手藝,并在“老手藝”的道路上樂此不疲,。她就是37歲的王冬蘭,。
3月11日上午,,在中山公園,王冬蘭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只見王冬蘭點燃爐火,,將幾個糖塊放到銅鍋里,糖塊遇熱慢慢融化,,她不停地用勺子在銅鍋里攪和著,。待鍋里的糖塊漸成粘稠狀時,她快速地舀出一小勺,。此時,,她手里的小勺似乎變成了一支神奇的“畫筆”。她的手腕慢慢地傾斜下來,,糖稀便均勻地流到一塊石板上,。隨著手腕靈巧地來回移動,一只“蝴蝶”躍然而生,。趁著熱乎勁兒粘上竹簽,,再用小鏟刀輕輕一鏟,這幅糖畫作品便完成了,。
不過,,這只是她小試牛刀。隨著銅鍋的溫度越來越高,,糖稀開始沸騰起來,。王冬蘭又舀出一勺糖稀,在石板上快速地勾勒出一個動物的輪廓,,隨著“畫筆”不停地移動,,鯉魚的模樣逐漸顯現(xiàn)出來。最后,,她在勺底蘸上一點熱糖,,敷到竹簽子上,往“糖片”上輕輕一摁,,3分鐘不到,,一只金黃透亮、形態(tài)逼真的鯉魚躍然板上,。王冬蘭說:“糖畫看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就不容易了。這是個熟能生巧的活,,一定要掌握好手腕的力度,。”
一柄勺,一鍋糖漿,,各種活靈活現(xiàn)的圖案就從她的手里揮灑而出,??裎璧木摭垺⒄钩衢_屏的孔雀,、海綿寶寶等各種動物和卡通人物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引來圍觀者的嘖嘖稱贊。
“這哪是吃的東西,?”在眾多圍觀者中,,不知誰喊了一聲,“這簡直就是藝術(shù)品??!”
72歲的市民王先生對糖畫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我常在廟會上買糖畫,,能看能玩還能吃,特別有意思,。”他感慨著,“如今,,好多年沒見過畫糖畫的了,。沒想到,今天看到這么年輕的女士畫糖畫,,真是大開眼界,。”
“我爺爺就是做糖畫的,我小時候,,總是跟著他去各地的廟會和集市賣糖畫,。”王冬蘭從小耳濡目染,從六七歲就開始自己練著做糖畫,,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做糖畫時,糖漿的溫度要控制在130℃到140℃,,因此,,王冬蘭在練習(xí)時常常被燙傷。然而,,傷痛卻無法阻止她對糖畫藝術(shù)的熱愛,。她說:“做糖畫一坐就是半天,有時候不知不覺地就到了凌晨,。”
“老輩人做的糖畫太單一了,。”王冬蘭告訴我們,糖畫也要與時俱進,,因為喜歡糖畫的大多是孩子,,她就經(jīng)常觀察孩子們衣服上的卡通圖案,,只要顧客能說個大概的樣子或者有張圖,她都能現(xiàn)場畫出來,。王冬蘭不僅能制作平面圖案,,還能制作立體糖畫,她制作的玫瑰花,、花籃等作品,,形象逼真,維妙維肖,。
除了畫糖畫,,王冬蘭還會吹糖人、捏面塑,、草編等手藝,,她經(jīng)常到學(xué)校為小學(xué)生上美術(shù)課,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領(lǐng)會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在王冬蘭心里,,藏著這樣一個夢想:“無論誰站在我面前,我都能用糖把他(她)畫出來,。”為了這個夢想,,王冬蘭每天練習(xí)素描。她說:“我相信,,只要素描能畫出來的,,用糖也能畫出來。”
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糖畫傳承人,,王冬蘭經(jīng)常參加各種會展和民俗展,,弘揚傳統(tǒng)文化,展示糖畫技藝,。她說,,“祖先留下這么好的藝術(shù),我們一定要把她發(fā)揚光大,。”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