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恒亮)5月8日上午9時許,,在河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定州緙絲”傳習所內(nèi),16名聾啞孩子正在緙絲老師的指導(dǎo)下,,先用鉛筆在紙上描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后再用鑷子夾起紅,、黃、藍等各色絲線,,沿圖案線條走向放好,,并用膠水固定。約一個半小時后,,16幅用絲線做成的海豚,、鴨子、氣球等絲畫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
據(jù)了解,,這16名聾啞孩子是市特殊教育中心8年級的學生。此行是專門來學習緙絲制作技藝并尋找就業(yè)機會的,。
據(jù)定州緙絲傳習所負責人王鵬巍介紹,,以絲做畫是為了讓孩子們練習對顏色、圖案及緙絲原料的認識,,開拓其繪畫和動手制作能力,,為系統(tǒng)學習緙絲技藝打基礎(chǔ)。孩子們在此創(chuàng)作的作品,,將通過北京愛心企業(yè)進行義賣,,所得善款用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王鵬巍透露,,定州緙絲共有選稿,、調(diào)經(jīng)、緙織,、搭梭等30多道工序,、22種技法,一名緙絲藝人須經(jīng)過3年努力方能學成,,但目前掌握這門古老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傳承堪憂。為此,,該所決定自5月10日起,,每周兩次選派緙絲教師到特教中心為學生們傳藝,讓這些聾啞孩子掌握這門生存技能,,畢業(yè)后還可選擇到緙絲傳習所工作,。
市特教中心教師高玉芹認為,聾啞學生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更適合學習手工技藝,。緙絲傳習所的授藝,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走向社會的希望之門。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為孩子們提供學習和就業(yè)平臺,。
緙絲,,亦稱“刻絲”、“克絲”,,是以蠶絲為原料,,以“通經(jīng)斷緯”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的高檔手工藝品,,有“織中之圣”,、“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宋代緙絲最富盛名,,當時“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時期制作最盛”。緙絲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及價值,,一直成為帝王和貴族追捧的對象,。“定州緙絲”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