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本報記者賈旭鴻張玉鳳
人物檔案
晏陽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我國近代史上享有盛譽的平民教育家,,曾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干事、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主席,、菲律賓國際鄉(xiāng)村建設(shè)學院董事長,。1918年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1921年在北京發(fā)起并組織大眾教育聯(lián)合會,。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nóng)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wèi)生和公民“四大教育”,。1926年,他開設(shè)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qū),,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著有《平民教育概論》《農(nóng)村運動的使命》等。1950年,,晏陽初定居美國,,1990年逝世,享年100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的定縣,,乃至全國,曾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平民教育”運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海歸博士”晏陽初先生,,他領(lǐng)導的“定縣實驗”,通過“以文藝教育救愚,、以生計教育救窮,、以公民教育救私”的理念,解決了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在定縣大地點燃了“平民教育”的熊熊火焰,激發(fā)了廣大民眾學知識,、學科技的熱潮,。“定縣實驗”,開辟了平民教育先河,,創(chuàng)造了平民教育奇跡,。今年10月,適逢晏陽初先生誕辰125周年,,讓我們沿著先生的足跡,,掀開塵封的記憶,傾聽那段歷史的回音,,感受那份心靈的震蕩,。
舊居印象:一次穿越時空的“約會”
10月17日,秋高氣爽好時節(jié),。記者來到位于中山東路東大街路南的晏陽初舊居,。這是一座典型北方風格的民居,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屋,、四合院式的布局,,古樸典雅、簡潔大方,。
“晏陽初先生舊居原由東,、西、南院及西跨院四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市晏陽初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張永輝介紹道,。舊居環(huán)境幽靜,西院青堂瓦舍,,是晏陽初先生的生活區(qū),,共有16間瓦房,,其中北房、南房各為五間,,東西廂房各為三間,。東院是晏陽初先生鍛煉身體,、休閑活動的場所。南院西南隅建有衛(wèi)生間及馬廄,。西跨院有西房三間,,南房兩間,,是廚房和茶爐所在地,。西院南房與西廂房的夾道,安有平門,,是分別去往東院和西跨院的通道,。
“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東院建筑早已不復存在,,西跨院也已做他用,,現(xiàn)在的舊居,,僅存西院生活區(qū)的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房五間。”張永輝說,“不過,,舊居的影壁特色鮮明,保存完整,,從設(shè)計風格中便能參悟出晏陽初先生的些許風骨。”
在他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來到一塊青灰色的影壁前,。只見影壁四角雕刻有靈芝、牡丹的圖案,,中間雕刻有葫蘆,、翠竹,、荷花、寶劍等圖案,,構(gòu)圖美觀大方,寓意富貴吉祥,、高風亮節(jié),、文武雙修,、一團和氣。
坐在舊居的石凳上,,環(huán)顧院中的朱門軒窗,、一草一木,似乎穿越到了上個世紀……
“海歸博士”:緣何戀上“鄉(xiāng)巴佬”
1890年10月,,晏陽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縣一個四代書香之家,。在父親晏樂全的教育下,他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在他13歲時,父親把他送到幾百里外的保寧府華英學堂接受新學,。23歲時,,他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香港圣保羅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按當時規(guī)定,,他如加入英國國籍,,就可獲1600元獎學金,。但晏陽初一口回絕,,理由是“這對中國人來說,代價太高了”,。
1916年,晏陽初遠涉重洋,考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習政治學與經(jīng)濟學,。留學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西方教育和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也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貧窮與落后,立下了“教育救國”的信念。
“一戰(zhàn)”打響后,英、法等國在中國招募大批華工赴歐洲從事戰(zhàn)場支援。1918年6月初,晏陽初畢業(yè)后赴法國北部的布朗,為這批華工提供志愿服務(wù),。
在之后的一年時間里,晏陽初為5000余名華工服務(wù),。在與華工朝夕相處的日子里,他感受到華工不識字的痛苦,。同時也發(fā)現(xiàn),,勞工們不但勤勞樸實,而且有著非凡的熱忱與智慧,只是他們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才陷入貧困與無知,。
華工最需要的一項服務(wù),,就是替他們寫家書。幾乎每晚,,都有幾十,、上百人來找晏陽初,讓他幫忙寫信,。后來,晏陽初靈機一動,與其幫他們寫,不如教他們識字。他把華工們最常用的字編成一本“千字課”,作為識字班教材,開始一板一眼地教授生字,。
當時的情景,晏陽初晚年時依然清晰記得:“我用石筆在石板上寫,他們跟著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畫,眼中閃著光,嘴中念著數(shù),。那種認真而誠摯的樣子,縱是鐵石心腸者,見了也會感動,。看到他們那么興致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可以馬上致用,,心里覺得很高興。表面上看,我在教他們,,實際上,他們指點了我一生的方向,。”
晏陽初認為,,華工營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沒有高素質(zhì)的國民,哪來強大的國家,。他下定決心,需要用廣泛的平民教育來開發(fā)中國民眾的“腦礦”,,喚醒他們,進而拯救國家。
1920年夏天,,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的晏陽初回到祖國,,開始試驗他的“革心”理想,而其著手之處,,就是最艱難,、最漫長、而又最難出成效的平民教育,。
“定縣實驗”不會抹去的記憶:一段“來翟城村之前,晏陽初在城市平民教育領(lǐng)域已經(jīng)摸索出一條路子,他把目光投向農(nóng)村,是因為他堅信,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最寶貴的礦藏是‘腦礦’,而最大的‘腦礦’在中國,。”張永輝介紹說,晏陽初很早就認識到,中國有4億人民,,但目不識丁的文盲超過3億,。當時,英國每百人中文盲有3人,法國,、日本有4人,而中國卻有80多人。
歷史的巧合,,總在偶然和必然間交錯,。那時,定縣翟城村闖入了晏陽初的視線。原來,,該村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鄉(xiāng)紳米迪剛,,已做了不少開化民智的事,如辦新學、自治公所,、講演社,、圖書館等。1923年,定縣大旱,米迪剛在村里提倡打磚井和使用鐵制水車緩解旱情,成績顯著,。1926年,,在晏陽初與米迪剛會面后,確定把翟城村作為平民教育實驗點。
“自北京遷到定縣,,不是地理上幾百里路的距離,實在跨越了十幾個世紀的時間,。我們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在各方面盡力使我們適應(yīng)鄉(xiāng)村生活,和農(nóng)民同起同居,千萬不能在定縣形成小北京!”晏陽初曾立下“軍令狀”。
在定縣時,,晏陽初身住農(nóng)家,,衣著粗布,在黑板上一個字一個字地教農(nóng)民識字,。他還騎著毛驢走街串村搞調(diào)研,,做宣傳,足跡踏遍了東亭區(qū),、清風店鎮(zhèn),、留早鎮(zhèn)等上百個村子。
在參加過“定縣實驗”的著名醫(yī)學專家陳志潛的回憶中,我們得以尋覓當年平民識字的場景:一間長不過兩丈,、寬不過10尺的土房里,掛一盞破爛煤油燈,二三十個青年,三五成群,或坐或立,。房門對面有位年齡較長的男子,手持一根竹棍,在高聲讀字,一群青年都仰著頭,聽得出神。外面雖然寒氣透骨,卻凍不散這些充滿熱望的青年,。雖有舉手提問的,也是秩序井然,毫不雜亂,。
“那時,,我家開著個小酒鋪,。我娘每天去學校上課,回來后就坐在小煤油燈下一邊紡織,,一邊看書,。后來,她還學會了打算盤,用毛筆記賬,。”84歲的翟城村村民韓硯科回憶說,,“不光這些,,那時村民還經(jīng)常唱歌、演戲,,業(yè)余生活可豐富哩,。你聽,我給你唱幾句,。”
說完話,,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就亮開嗓門:“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飯,,腰里掖著旱煙袋,,頭戴草帽圈,手拿農(nóng)作具,,日在田野間,,受些勞苦風寒,功德高大如天……”
那激情高亢的曲調(diào),,那樸實無華的語言,,洞穿心靈,讓人精神百倍,。
隨著識字的人越來越多,晏陽初便組織他們每天編“墻報”,后來發(fā)行“農(nóng)民周報”,開展農(nóng)民自編自演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戲劇演出活動,。其他各村也相繼紛紛建立自己的“平民學校”,在1936年,,全縣472個村辦起了470所平民學校,。
按晏陽初的設(shè)想,他所要進行的實驗,,并不以教育人民識字為滿足,,而要使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科學知識,、醫(yī)療衛(wèi)生等普及于農(nóng)村,。很快,定縣實驗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當時的大批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平教會,,他們都認同教育救國的途徑。
晏陽初在定縣扎根10年,,在這里,,他組織掃盲、改良農(nóng)作物與畜牧品種,、興建劇場與廣播電臺,、興辦產(chǎn)銷合作社和實驗銀行,還創(chuàng)辦《農(nóng)民報》,、組織同學會與“公民服務(wù)團”等,。
提起當年事,,65歲的村委會主任劉忠起感慨很多。“我聽父母說,,晏陽初除了辦平民教育之外,,還帶來了棉花、大豆,、谷子,、大白菜、白楊樹,、花生等良種,;改良養(yǎng)殖業(yè),引進‘波斯豬’,、‘來航雞’等,,提高了豬瘦肉率和雞的產(chǎn)蛋率。”劉忠起說,,“原來本地產(chǎn)的‘笨豬’只能長到100多斤,,而改良后的定州大黑豬能長到幾百斤。”
同時,,他們還實施了衛(wèi)生保健項目,。據(jù)晏陽初的記錄,他初到定縣調(diào)研時發(fā)現(xiàn),,全縣無一家合格醫(yī)院,,220村無任何醫(yī)藥,250村只有當?shù)刂嗅t(yī)自制自售的土產(chǎn)藥材,,每家每年醫(yī)藥費平均1.5元,,一村所能負擔的衛(wèi)生基本組織費用一年不過50元。
從這樣的基礎(chǔ)條件出發(fā),,他們先組織學員到各村展覽,、演講、放電影,,作預(yù)防與診療示范,,通過衛(wèi)生宣傳,引起農(nóng)民的注意與興趣,。實行“預(yù)防重于治療”的方針,,針對當?shù)啬c胃病與傳染病流行的主因,指導居民改善飲用水質(zhì),,增加井蓋與圍圈,,適時消毒滅菌,,以減少病源,。從平民學校畢業(yè)生中選出男女各一人,,經(jīng)過訓練后,分別擔任各村診所的護士與公共衛(wèi)生護士,。平教會還為村民種痘,,訓練助產(chǎn)士代替舊式產(chǎn)婆,培訓合格醫(yī)生等,,提高了當?shù)氐尼t(yī)療衛(wèi)生水平,。
傳承與保護:樹一座不朽的豐碑
雖然時隔近一個世紀,但晏陽初的平教精神卻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時至今日,,他的名字依然響徹中山大地。晏陽初舊居,、晏陽初文化廣場,、晏陽初中學、晏陽初文化交流中心……這些,,無不讓我們更加牢記“晏陽初”這三個字,。
晏陽初在定州工作了整整10年,這里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作為他在定州生活工作的居所,,晏陽初舊居的保護修復工作一直在進行。
1984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親筆題寫匾額“晏陽初舊居”,。同年9月,晏陽初舊居獲評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9月,,95歲高齡的晏陽初先生應(yīng)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谷城的邀請,從美國回到闊別多年,、夢繞魂系的祖國,,回到定州,重訪了自己的舊居,,對舊居的整理保護工作深表感謝,。
20世紀90年代,我市文物部門對晏陽初舊居進行了小規(guī)模的修復,。1997年,,我市文物部門投資12萬元,對晏陽初舊居臨街北房進行了修復,,使舊居面貌煥然一新,。
2006年6月,晏陽初舊居獲評第六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2009年至2011年,,市文物保護部門對舊居實施維修并加裝防雷設(shè)施,。2013年,我市再次申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89萬元,,實施了消防工程,。
“2014年,我們向上級部門申請補助資金,,依據(jù)相關(guān)文獻資料力爭恢復晏陽初舊居完整全貌,。”市文廣新局文物科科長肖靜娜介紹說,我市依托晏陽初舊居改造擴建項目,,希望通過古建筑,、實物、照片,、文獻資料等載體,,把晏陽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發(fā)揚光大,打造中國平民教育基地,。
晏陽初的“定縣實踐”,,翟城村人記得,定州人民記得,,中國記得,。晏陽初先生。
1930年,,晏陽初騎小毛驢下鄉(xiāng),。
晏陽初舊居。
定縣平民教育課堂,。
1932年,,晏陽初夫人許雅麗(后排右一)及平教會家屬與定縣鄉(xiāng)村托兒所教師、孩子們在一起,。
1941年,,晏陽初榮膺“現(xiàn)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