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光寺佛教音樂
本報記者趙子超
李佳陽
循著古韻悠長的佛樂聲,,記者來到位于李親顧鎮(zhèn)市莊村的佛光寺,。
佛光寺遠離城市喧囂,,不似名山古剎受萬人朝慕,,也不似高山寒廟修行清苦。它地處村舍深處,,綠樹環(huán)蔭,,與座座民居相呼應,是典型的北方民間道場,。
佛光寺占地854平方米,,建筑面積747平方米。寺內主要分為大雄寶殿,、圓通殿、普照院,、寺院敬老院四大部分,。進入寺院內,幾位僧人正手持樂器演奏著佛教音樂,。表演隊伍中,,一襲僧衣,身材中等的中年人丁建平,,正是佛光寺佛教音樂第七代傳承人,。
不太健談的丁建平,,談論起佛教音樂時卻滔滔不絕,仿佛打開了思想的閘門,。
“佛光寺佛教音樂是由打擊樂和吹奏樂器組合而成,,主要以引磬、木魚,、笙,、管、笛,、二胡,、嗩吶等樂器為主,樂隊一般由十二人組成,。在定州市南邊及周邊縣市流傳特別廣泛,,南達無極縣、深澤縣,,東至安國市,,西至曲陽縣……”丁建平說。
據丁建平介紹,,佛光寺2004年建寺,,雖然年代不算久遠,但它的前身卻可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當時,,大批移民從各地來到定州,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還帶來了佛教文化,,在市莊村建成了香火鼎盛的東、西大寺,。
西大寺從建立開始,,就十分重視佛教音樂發(fā)展。佛光寺佛教音樂第一代傳人丁某,,是西大寺聘請的樂師,,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吸收當地民間音樂元素的作品。經過第二代,、第三代傳承人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西大寺佛教音樂逐步形成系統(tǒng)。之后,,又融合了流傳在市莊村一帶的戲劇,、民謠、民歌,,以及來自河南曲劇的韻律,,還加入了來自印度帶有吟誦性質的佛教音樂梵唄,。佛光寺佛教音樂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教音樂,。
鼎盛一時的西大寺和東大寺,后來相繼拆毀,,但佛教音樂傳承的腳步卻沒有停下,。受祖父的熏陶,丁建平自幼修習佛法和佛教音樂,。修復寺院,,復興佛教音樂,成為祖孫兩代人的心愿,。
2000年,,丁建平在山西太原白云寺剃度出家,潛心修行佛法,。2003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多方籌集資金,帶領僧眾歷時一年多時間,,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道場寺院,。2004年7月27日,所建寺廟被市民宗局批準為正式宗教活動場所,,場所名稱為“佛光寺”,,并組建了佛光寺佛教樂團。
佛光寺佛教音樂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雖幾經變遷,,但大部分樂章還是被保留了下來。目前,,佛光寺現存最古老的曲譜是丁建平祖父傳承下來的工尺譜,。此譜由宣紙裝訂,毛筆楷書書寫,,記錄的均為佛教樂曲?,F在用的譜本是1988年丁建平親自改編的簡譜譜本。
“佛樂隊成員大多數是從沒有接觸過音樂的農民,,簡譜相對工尺譜來說簡單易學,,所以我就用簡譜版的樂譜教課。這本譜本上不僅記錄著佛曲,,還記錄了一些民間小調、戲曲和20世紀流行的經典歌曲,。”丁建平說,。
隨著佛教音樂隊伍不斷壯大,,丁建平組織人員對樂譜進行重新整理,并將新樂譜印發(fā)給樂隊成員們,,便于練習,。經過編輯整理后,現在樂隊所用譜本包括佛曲,、民間小調,、流行歌曲、戲曲,、器樂曲等61首,。
“修復寺院不僅是我的心愿,更是祖輩的遺志?,F在佛光寺修建好了,,佛教音樂也逐漸恢復了往日的風采,我的心愿算是達成了,。”丁建平笑著說,。
2012年,佛光寺佛教音樂被列入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又申報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光寺佛教音樂內容豐富,歷史久遠,,具有極高的音樂藝術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其獨創(chuàng)的音樂形式和旋律,不僅是傳承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市歷史文化積淀的民間成果,,是挖掘當地社會發(fā)展,解讀我市歷史文化現象蛻變不可多得的音樂記載,。佛光寺僧人正在演奏佛教音樂,。記者白永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