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分平(右)和工作人員在查看西紅柿長勢,。
記者白永民攝 記者程文昭
從1984年懷揣夢想外出打工,,到現在投資建設富元科技示范園,,改革開放40年來,市富元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分平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用了34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農民工到企業(yè)家的華麗轉身,。
外出打工掙到人生第一桶金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全國各地城市建設不斷加速,,一批來自農村的小伙子組成浩浩蕩蕩地建筑大軍,,進入城市打工。1984年秋天,,29歲的劉分平在同村村民的介紹下,,也帶著憧憬離開家。
“那時候,,地里的收成只夠一家人的吃用,。一年到頭,基本剩不下什么錢,。”劉分平回憶說,,“我外出打工就是希望可以掙點錢,補貼家用,。”
劉分平背上行囊,,跟隨原定州第三建筑公司,來到山西太原的一處建筑工地,。“大工一天8元,,小工一天3元。”劉分平說,,自己原來做過木工,,會技術,一到工地就負責安裝門窗的工作,。
吃的是大鍋飯,,住的是臨時搭建的窩棚,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天黑透了才能下工休息,。“雖然累,可一想到干一天就有8塊錢,,就有用不完的勁兒,。”劉平分說,一天8元的收入是備受村里人羨慕的數字,。1985年春節(jié)前工地結賬,,劉分平拿到了800元錢。“800塊錢在當時可算是一筆巨款呢,,活了快三十年了第一回見這么多錢,。”劉分平說。
拿到工資后,,劉分平買了當時全村的第一臺電視機,。“16英寸的黑白電視,。買回來后,我做了個電視柜,,把電視放在門邊上,,沖著院子。全村的人都來我家看電視,,一坐就是一院子,。”回憶當初,劉分平笑著說,。
踏實肯干實現人生華麗轉身
“初入建筑行業(yè),,一切都是新鮮的。”在工地上,,劉分平跟著師傅從零開始,,學習看圖紙、做預算,,每天泡在工地里潛心研究,。
1986年,肯吃苦又用心的劉分平從普通的大工中脫穎而出,,31歲的他開始為公司“跑業(yè)務”,,負責采購工作和一些其他的雜事。
雖然不像原來當大工時那么累,,但劉分平卻依然每天都很忙碌,。由于交通不便,自行車就成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天天不亮,,我就騎著自行車到郊區(qū)去找水泥、磚,,一直到晚上才趕回工地,。”劉分平說。
在跑業(yè)務的同時,,劉分平還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學習建筑方面的相關知識,彌補自己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我只有小學學歷,,就拿著一本字典,邊查閱邊看書,。”劉分平說,。
正是由于他的勤奮好學,老師傅們都愿意帶他,傾囊傳授建筑技術和知識,。經過幾年的基層實踐,劉分平開始擔任項目經理,,承擔工程負責人工作,。
“當了項目經理,自己肩上的擔子就更重了,。”劉分平感慨的說,。他堅持從源頭抓好質量,對每個班組和工人嚴格要求,,并及時糾正施工中發(fā)現的問題,。
“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對后續(xù)工程產生很大影響,??此拼植诤唵蔚墓ぷ鳎鋵嵶銎饋聿⒉蝗菀?。”劉分平說,,即便是對照圖紙放樣,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現失誤,,造成返工,。
除了工作嚴謹負責,劉分平一直堅持學習工程知識,,不斷提升自己,,先后考取了工程師和建造師。1996年,,劉分平開始擔任河北工程建設責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劉分平和弟弟創(chuàng)辦了河北順龍房地產有限公司,,并任副總經理,。
回報家鄉(xiāng)帶領鄉(xiāng)鄰致富
“我在沙流村長大,這就是我的家,。”劉分平在外打拼事業(yè)的同時,,時刻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家鄉(xiāng)。給學校更換桌椅,、送煤取暖,,帶領同村村民外出打工……30多年來,劉分平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家鄉(xiāng)建設,、帶領村民致富,。
2011年,劉分平回鄉(xiāng)時發(fā)現,村里的耕地大部分仍在種植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當時,村里的青壯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只剩下婦女和老人在家種地,。”看到這種情況,劉分平萌發(fā)了想要在村里建設農業(yè)科技園的想法,。
“成立農業(yè)科技園,,發(fā)展溫室種植和糧食深加工,既能充分利用村里的耕地,,還能帶動村民致富,。”劉分平說。然而,,他的想法卻遭到了兒子的強烈反對,。“你現在五十多歲,都快退休了,。在家頤養(yǎng)天年,,歇一歇不好嗎?”然而劉分平卻抱著致富不忘家鄉(xiāng)的信念,,不顧家人反對,,帶著多年積累的資金,回到家鄉(xiāng)開始了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成立科技園,,就要流轉土地。由于對當時政策的不理解,,劉分平的想法遭到了許多村民的強烈反對,。“這地都種了幾十年了,你說流轉就流轉,?”“沒有耕地,,我們吃什么喝什么?”“耕地流轉了,,我們不就沒地了,?”面對村民的疑問,講政策,、說道理,、算收入,劉分平一家一戶的登門做思想工作,。
在劉分平的努力下,,占地2000畝、投資5億元的富元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園區(qū)包括高效繁種育種,、老陳醋加工,、經濟林果種植等十大功能區(qū),是集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示范,、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循環(huán)高效農業(yè)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yè)科技示范園。
“公司創(chuàng)立之初,,我們就確立了高效、生態(tài),、循環(huá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劉分平說。為加快創(chuàng)新資源,、創(chuàng)新要素向企業(yè)集聚,,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公司積極實施“引智工程”,,先后與3個院士團隊簽訂合作協議,,重點在食品添加劑、有機蔬菜生產,、綠色植保等三大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同時,農業(yè)科技示范園的發(fā)展還帶動了村民的就業(yè)增收,,目前有200多民村民在園區(qū)打工,。
2015年11月,富元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省科學技術協會批準設立“院士工作站”,常年駐站院士3人,,團隊成員達30多人,。不僅如此,公司還在中國農科院專家指導下,,積極引進并推廣覆蓋防蟲網,、黃板誘殺、醋糟充當農家肥,、噴醋預防病蟲害等新技術,,實現了蔬菜無公害生產。截至目前,,公司生產的番茄,、黃瓜、青椒等7個產品均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年產綠色蔬菜500多噸,。公司注冊的“富元鄉(xiāng)情”“富元沁香”兩個無公害蔬菜商標,,以放心的產品、地道的口感,、完善的產品追溯制,,受到城鄉(xiāng)居民青睞。
“改革開放成就了我的事業(yè),,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始終做改革航船奮楫者,是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作為一名企業(yè)家,,劉分平憑借敢想敢做的精神和腳踏實地地拼搏,完成了從農民工到企業(yè)家的華麗轉變,,用自己的方式感謝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