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賀(左一)在武漢紅十字會醫(yī)院與同事們合影。
“知道自己能去雷神山時,,我感到非常激動和自豪,。這里是充滿愛和寄托的地方。”從武漢紅十字會醫(yī)院到雷神山醫(yī)院,,李云賀已經(jīng)完全適應了“戰(zhàn)場”緊張的戰(zhàn)斗狀態(tài),。
李云賀是省七院心內(nèi)科醫(yī)生。2月21日,,他隨河北支援湖北醫(yī)療隊到達武漢,。經(jīng)過幾天的休整和培訓,他被分派到武漢紅十字會醫(yī)院12病區(qū),。
2月25日,,是李云賀正式進入病區(qū)工作的第一天。“新的工作地點,,再加上全是確診病人,,心里確實有點忐忑。”李云賀坦言,,“可當我進入病區(qū),,透過護目鏡看到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一種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傾盡所學,盡快把他們治好,。”
李云賀和同事一起盡快的熟悉環(huán)境,,了解病人的詳細情況。在病區(qū),,防護工作是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在這里,有專門工作人員盯著我們一步步戴上口罩,、帽子,、護目鏡,穿上工作褲,、防護服等防護‘鎧甲’,。”李云賀說。
查房,、開醫(yī)囑,、寫記錄、收病人……隔離病區(qū)的工作瑣碎而繁重,。厚重的防護服,、緊緊壓在鼻梁上的口罩,李云賀的全身都被裹起來,。
“跟往??粗車母杏X完全不一樣,聽力下降,、呼吸費力,、做什么動作都很困難。”李云賀笑著說,,“身上這防護服就像宇航服,,又重,又不透氣,。”
因為帶著眼鏡,,穿上防護服后,李云賀的鏡片就經(jīng)常起霧,。“還是聽了同事的建議,,在鏡片上涂上碘伏,起霧的狀況才好一點兒,。”李云賀說,,“穿著防護服查房,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
病區(qū)里,實行倒班制,,白班4個小時,,夜班8個小時,每班兩名醫(yī)生,。“不過,,如果上一班的人因為特殊情況沒來,,我們就要及時頂上去??傊?,就是隨時待命、隨叫隨到,。”李云賀介紹說,。
李云賀和同事要負責二十多名患者的救治工作。雖然以輕癥患者為主,,但許多患者在患有新冠肺炎的同時,,還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而這,對李云賀來說,,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
李云賀負責的患者中,有一名70多歲的老人,。由于患有老年癡呆癥,又沒有親人的陪伴,,老人經(jīng)??摁[著要回家,還會鬧脾氣,,不讓醫(yī)護人員救治,。
“我們就像哄小孩一樣哄著她,跟她說,,你得好好吃飯,,好好治療,這樣才能快點兒好,,才能回家,。”這位患者給李云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云賀和其他醫(yī)護人員的努力下,,經(jīng)過十幾天的治療,,老人健康出院。“出院的時候,,她還主動跟我們打招呼,,說再見。”李云賀說,,“我覺得這十幾天的相處,,她已經(jīng)將我們當成了她的家人,。”
在武漢紅十字會醫(yī)院,忙碌的同時,,還有許多事讓李云賀感動不已,。病區(qū)里,一位被大家稱為“田教授”的患者,,每次查房時都會豎起大拇指,,對醫(yī)護人員表示感謝。“我們進病區(qū)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在這里接受治療了,。”李云賀說,“他讓我感到了醫(yī)患之間互敬互愛,、和諧相處那種暖心的氛圍,。”
對于李云賀來說,每次病人治愈出院,,是他最開心的時候,。“醫(yī)生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每次看到病人好轉(zhuǎn),、治愈出院,,我就特別高興?;颊吣軌蛟缛罩斡?,早點出院,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李云賀說,。
3月8日,結(jié)束了武漢紅十字會醫(yī)院的工作,,休整幾天后,,李云賀又接到進入武漢市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最多的醫(yī)院之一雷神山醫(yī)院繼續(xù)開展工作的通知。
“不論在哪兒,,醫(yī)生的使命都是相同的,,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李云賀說,。
李云賀的妻子王從龍是省七院醫(yī)務處的一名工作人員。夫妻二人在不同的崗位,,詮釋著同樣的擔當,。丈夫走后,老人擔心兒子,,孩子想念爸爸,。作為家里最大的精神支柱,,王從龍每天面帶微笑,勸慰老人,、安撫小孩,。
李云賀的大兒子今年6周歲。父親去武漢后,,孩子就總是圍著王從龍問她:“爸爸什么時候回來?我想爸爸了,。”
王從龍只能耐心的一次次跟孩子解釋。“他平時工作一直很謹慎,,我相信他有這個能力,,也相信他一定能平安回來!”王從龍說,。
記者張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