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莊鄉(xiāng)小陳村村民蔡紅斌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布藝加工廠
為更多困難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
為更多困難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

圖為工人正打包鞋套。記者張春紅、程文昭
“噠噠噠……”走進位于楊家莊鄉(xiāng)小陳村的潔宏布藝加工廠,,十幾臺加工機器有序擺放,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操作著縫紉機制作鞋套,。布匹裁剪間、加工間內(nèi)的工人也在飛針走線,,忙個不停,。
“目前,工廠主要以加工制作鞋套,、學(xué)校桌椅用的桌套,、椅套為主,,產(chǎn)品主要銷往石家莊的南三條批發(fā)市場,。”工廠負責人蔡紅斌介紹。
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加工廠,,幫助貧困戶,、殘疾人就業(yè)脫貧,在楊家莊鄉(xiāng)小陳村,,一談起蔡紅斌,,村民們都紛紛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
1968年,,蔡紅斌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小時候,,由于脊髓灰質(zhì)炎,,留下了左腳微跛的后遺癥。1990年,,蔡紅斌通過朋友介紹,,到石家莊南三條批發(fā)市場打工。“那時候,,就是幫人家銷售,,給買家配貨。”蔡紅斌回憶說,,“我這身體,,重活兒干不了,別人給我介紹了工作,,我就得加倍努力干好,。”
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蔡紅斌從不喊苦說累,。一年下來,,蔡紅斌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2000元錢,。“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蔡紅斌笑著說,。之后,,蔡紅斌更加努力。
當生活有了起色之后,,蔡紅斌逐漸萌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念頭,。說干就干,2007年,,蔡紅斌回到家鄉(xiāng),,開始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朋友介紹,,蔡紅斌開始做起了加工鞋套,、課桌套的生意。“當時沒有機器,,就找別人幫忙加工,。”蔡紅斌說。
隨著加工生意越做越大,,蔡紅斌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廠,。2010年,蔡紅斌購置了5臺機器,,招了6,、7個工人開始自己加工。“只要干了,,就不能半途而廢,,我一定要成功!”懷著這樣的想法,蔡紅斌的加工廠漸漸走上了正軌,,再加上誠信經(jīng)營的理念,、多年來積累的人脈,他很快在石家莊等地打開了市場,。
致富的同時,,蔡紅斌沒忘記鄉(xiāng)親們。“我也是殘疾人,,我知道他們找工作多不容易,,所以我們招工的時候會優(yōu)先錄用殘疾人。”蔡紅斌說,。
53歲的村民崔孟軍由于腦血栓,,留下了后遺癥。經(jīng)過慢慢恢復(fù),他可以借助雙拐走路,。蔡紅斌了解后,,給他提供了打包的工作。“這個崗位不用走路,,而且如果不方便還可以拿回家干,。”蔡紅斌說。
東建陽村脫貧戶劉亞萍,,下肢殘疾,,通過別人介紹來到了蔡紅斌的加工廠。“我身體不好,,來廠子上班行動不方便,,所以就拿回家加工。”劉亞萍說,,現(xiàn)在她每季度足不出戶就能拿到2000多元工資,,不用再為生計發(fā)愁,生活也有了奔頭,。
目前,,固定在潔宏布藝加工廠上班的16人中,,殘疾人就有5人,。在幫助殘疾人就業(yè)的同時,蔡紅斌還積極幫助村里的貧困人員,,帶動貧困人口就業(yè),。
小陳村脫貧戶王彩利今年44歲,丈夫因淋巴腫瘤去世,,留下了20多萬元的外債和兩個還在上學(xué)的孩子,。2015年夏天,蔡紅斌主動找到王彩利,。“你會蹬縫紉機嗎,?你可以從我廠子里拿原料回家,在家里加工,。我們按件計錢,,既不耽誤你種地,還可以補貼家用,。”蔡紅斌主動說明了來意,。
“當時,正是我最難的時候,,一個人要種地,,還要看孩子,不能外出打工。”王彩利說,,蔡紅斌的到來,,讓她在家也可以掙錢補貼家用了。那時候,,王彩利一個月能掙300多元,。2018年,孩子上了小學(xué)后,,王彩利就開始到廠子里干活,。“一個月能掙1000多元,真是太感謝他了,。”王彩利說,。
與王彩利不同,68歲的村民梁浚喬在潔宏布藝加工廠已經(jīng)工作10年了,。提到現(xiàn)在的生活,,梁浚喬很舒心,她說:“現(xiàn)在日子越來越好過,,我歲數(shù)大了,,干不了上縫紉機的活兒,只能干打包裝的活兒,,每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
“村里12戶脫貧戶,只要有勞動能力的基本上都在這兒打過工,。”小陳村黨支部書記蔡新建說,,“這么多年來,紅斌一直積極幫助村里的貧困人員和殘疾人就業(yè),,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心里有過‘如果這時能有人幫一把該多好’的想法,,推己及人,,我愿意盡自己所能幫助困難的人。”蔡紅斌說,,“未來我想把廠子做大,,這樣就可以讓更多找不到工作的殘疾人和貧困戶到我廠里上班,讓他們早日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