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古漁陽,是在一個寒冷的季節(jié),,暗淡的低云為漁陽古城蒙上了一層白紗,,飽經(jīng)風霜的建筑呈現(xiàn)一片沉寂的暗紅。
漁陽,,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的腹地中,,現(xiàn)為天津市薊州區(qū),,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所建無終子國,隋朝時改稱漁陽,,后稱薊縣,。2007年,薊縣被聯(lián)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中國“千年古縣”,。猶記初相逢
北宋初年,,漁陽被稱作薊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相傳薊縣西北有一山,,謂之漁山,因縣城在山南,,故曰“漁陽”。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如今,作為旅游景點,,游人可能鮮少關注,;而作為研究對象,漁陽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可是被古建筑愛好者們喜歡得緊,。
鼓樓,、文廟、獨樂寺,、薊州白塔等都是漁陽古城的標志,,其中,尤以獨樂寺及薊州白塔最為吸引人,。在獨樂寺觀音閣的牌匾上,,“太白”的小小落款為建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世人猜測“太白”所指正是唐代詩人李白,。若“觀音之閣”的牌匾為李白所題,,獨樂寺觀音閣的歷史便可追溯到盛唐時期。目前,,我國現(xiàn)存唐代,、五代、遼代的木結構建筑均是個位數(shù),,這也難怪梁思成稱薊縣獨樂寺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中國建筑蛻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曾經(jīng)興盛地
走近獨樂寺院內(nèi),,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梁思成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詳細介紹了對獨樂寺山門以及觀音閣的考察情況,。在總論部分,梁思成對寺名的源起加以解讀:“薊人又謂:‘獨樂寺為安祿山誓師之地,。獨樂之名,,亦祿山所命,蓋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云,。薊城西北,有獨樂水,,為境內(nèi)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抑二者皆為祿山命名也,。’”
獨樂寺到底是何時何人所建?根據(jù)《日下舊聞》記載,,獨樂寺初建的年代已不可考,,目前所掌握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遼圣宗統(tǒng)和二年的重修記錄。梁思成據(jù)此進行推測:由于唐代佛教興盛,、對于佛教的保護也較為周密,,經(jīng)歷五代之亂后,適逢重修之時,。因此,,在統(tǒng)和年間(也就是宋太宗雍熙元年)的此次重修前,寺廟極可能已有300年以上歷史,,“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初。”
984年獨樂寺的重修與遼代尊崇佛教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公元936年,,后晉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政權。契丹領有燕云十六州后,,大量契丹人涌入,,和漢人共同生活在這里,社會風俗,、宗教文化得到極大融合,。遼太宗時期,,佛教進入契丹社會,遼圣宗時開始大力推崇佛教,。此地逐漸發(fā)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代晚期“僧侶、佛寺之數(shù)冠北方”,。漁陽古城獨樂寺便是在遼圣宗時期進行重修的,。從地理空間上來看,位于漁陽古城的獨樂寺地處遼地,,與南方宋地相對隔絕,;從時間坐標上,,獨樂寺之修建距離唐代滅亡只有77年,而距離宋代李誡創(chuàng)作的建筑學著作《營造法式》刊載尚余119年,。因此,,其建筑形制,,秉承大唐遺風,、大木作做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傳聞古人來到獨樂寺,,在山門處跪拜,,抬頭時透過觀音閣三層打開的窗戶,便可望見閣內(nèi)觀音低垂的目光,,給人以巧妙之感。山門處,,左右屹立哼哈二將,,其外形高大,而表面涂層已然風化,,呈現(xiàn)碎裂狀,,二像面部不見怒目、似有笑意,。行至觀音閣前,,可見高大的建筑巍峨屹立,其木柱上端微微內(nèi)收,、豐滿柔和,,稱之“卷殺”;外圍柱向內(nèi)傾斜,、以求穩(wěn)定,,號為“側腳”。木構整體力的美感與局部細致的加工,,使人仿佛穿越千年,,在那時那地與不知名的匠師邂逅,。古城需守護
行走在薊縣獨樂寺中,北京交通大學馬蒙老師正領學生調(diào)研,。“薊縣獨樂寺,、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是唐宋風格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則是明清建筑的樣板,,我們?nèi)绾慰焖俜直嫣扑谓ㄖc明清建筑呢?首先,,看外觀,,唐宋建筑的屋頂坡度舒緩、出檐深遠,,并且普遍采用側腳,、生起、卷殺等做法,,使構成建筑立面的曲線柔和,,構建細節(jié)弧度優(yōu)美。其次,,看結構,,唐宋建筑的斗拱碩大、極具力學美感,,其高度可達柱高的1/3至1/2,;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梁與柱的結合更直接和牢固,,作為轉換層的斗拱受力作用衰減,,導致明清建筑中斗拱體量大大縮小,淪為裝飾,。”
獨樂寺南相距數(shù)十米處,,是薊州白塔所在地。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修復中,,修復人員發(fā)現(xiàn)白塔是明塔中包裹著遼塔,,由此揭開了漁陽古城歷史的又一層神秘面紗。高大的白塔在古城中十分顯眼,,在塔內(nèi),,有三個互相不通的中空小室,塔身四面刻有佛偈,。
探尋古建筑收獲諸多故事,,我們也期盼這份歷史能得以流傳與延續(xù)。在漁陽古城的街巷,,少有人山人海,,少有漫天要價,,有的只是居民餐桌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或是尋常巷陌隨意炒制的一盤家常小菜,。這便是漁陽,,中國的千年古縣,古老又平易的漁陽,。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曾說:“過去我們文物保護往往保護靜態(tài)的,,比如古遺址,但是今天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還要保護人們生活其中的,、生產(chǎn)其中的地點,,比如傳統(tǒng)村落、歷史街區(qū),,這使得我們今天這些保護的項目幾乎與每個人都發(fā)生了關系,。”歷史選擇了漁陽,也留下了漁陽,,而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漁陽,。
漁陽,,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的腹地中,,現(xiàn)為天津市薊州區(qū),,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所建無終子國,隋朝時改稱漁陽,,后稱薊縣,。2007年,薊縣被聯(lián)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為中國“千年古縣”,。猶記初相逢
北宋初年,,漁陽被稱作薊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相傳薊縣西北有一山,,謂之漁山,因縣城在山南,,故曰“漁陽”。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如今,作為旅游景點,,游人可能鮮少關注,;而作為研究對象,漁陽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可是被古建筑愛好者們喜歡得緊,。
鼓樓,、文廟、獨樂寺,、薊州白塔等都是漁陽古城的標志,,其中,尤以獨樂寺及薊州白塔最為吸引人,。在獨樂寺觀音閣的牌匾上,,“太白”的小小落款為建筑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世人猜測“太白”所指正是唐代詩人李白,。若“觀音之閣”的牌匾為李白所題,,獨樂寺觀音閣的歷史便可追溯到盛唐時期。目前,,我國現(xiàn)存唐代,、五代、遼代的木結構建筑均是個位數(shù),,這也難怪梁思成稱薊縣獨樂寺為“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實研究中國建筑蛻變之重要資料,罕有之寶物也,。”曾經(jīng)興盛地
走近獨樂寺院內(nèi),,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梁思成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門考》中,,詳細介紹了對獨樂寺山門以及觀音閣的考察情況,。在總論部分,梁思成對寺名的源起加以解讀:“薊人又謂:‘獨樂寺為安祿山誓師之地,。獨樂之名,,亦祿山所命,蓋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云,。薊城西北,有獨樂水,,為境內(nèi)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抑二者皆為祿山命名也,。’”
獨樂寺到底是何時何人所建?根據(jù)《日下舊聞》記載,,獨樂寺初建的年代已不可考,,目前所掌握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遼圣宗統(tǒng)和二年的重修記錄。梁思成據(jù)此進行推測:由于唐代佛教興盛,、對于佛教的保護也較為周密,,經(jīng)歷五代之亂后,適逢重修之時,。因此,,在統(tǒng)和年間(也就是宋太宗雍熙元年)的此次重修前,寺廟極可能已有300年以上歷史,,“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初。”
984年獨樂寺的重修與遼代尊崇佛教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公元936年,,后晉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政權。契丹領有燕云十六州后,,大量契丹人涌入,,和漢人共同生活在這里,社會風俗,、宗教文化得到極大融合,。遼太宗時期,,佛教進入契丹社會,遼圣宗時開始大力推崇佛教,。此地逐漸發(fā)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代晚期“僧侶、佛寺之數(shù)冠北方”,。漁陽古城獨樂寺便是在遼圣宗時期進行重修的,。從地理空間上來看,位于漁陽古城的獨樂寺地處遼地,,與南方宋地相對隔絕,;從時間坐標上,,獨樂寺之修建距離唐代滅亡只有77年,而距離宋代李誡創(chuàng)作的建筑學著作《營造法式》刊載尚余119年,。因此,,其建筑形制,,秉承大唐遺風,、大木作做法,,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傳聞古人來到獨樂寺,,在山門處跪拜,,抬頭時透過觀音閣三層打開的窗戶,便可望見閣內(nèi)觀音低垂的目光,,給人以巧妙之感。山門處,,左右屹立哼哈二將,,其外形高大,而表面涂層已然風化,,呈現(xiàn)碎裂狀,,二像面部不見怒目、似有笑意,。行至觀音閣前,,可見高大的建筑巍峨屹立,其木柱上端微微內(nèi)收,、豐滿柔和,,稱之“卷殺”;外圍柱向內(nèi)傾斜,、以求穩(wěn)定,,號為“側腳”。木構整體力的美感與局部細致的加工,,使人仿佛穿越千年,,在那時那地與不知名的匠師邂逅,。古城需守護
行走在薊縣獨樂寺中,北京交通大學馬蒙老師正領學生調(diào)研,。“薊縣獨樂寺,、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是唐宋風格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則是明清建筑的樣板,,我們?nèi)绾慰焖俜直嫣扑谓ㄖc明清建筑呢?首先,,看外觀,,唐宋建筑的屋頂坡度舒緩、出檐深遠,,并且普遍采用側腳,、生起、卷殺等做法,,使構成建筑立面的曲線柔和,,構建細節(jié)弧度優(yōu)美。其次,,看結構,,唐宋建筑的斗拱碩大、極具力學美感,,其高度可達柱高的1/3至1/2,;到了明清時期,由于梁與柱的結合更直接和牢固,,作為轉換層的斗拱受力作用衰減,,導致明清建筑中斗拱體量大大縮小,淪為裝飾,。”
獨樂寺南相距數(shù)十米處,,是薊州白塔所在地。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修復中,,修復人員發(fā)現(xiàn)白塔是明塔中包裹著遼塔,,由此揭開了漁陽古城歷史的又一層神秘面紗。高大的白塔在古城中十分顯眼,,在塔內(nèi),,有三個互相不通的中空小室,塔身四面刻有佛偈,。
探尋古建筑收獲諸多故事,,我們也期盼這份歷史能得以流傳與延續(xù)。在漁陽古城的街巷,,少有人山人海,,少有漫天要價,,有的只是居民餐桌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或是尋常巷陌隨意炒制的一盤家常小菜,。這便是漁陽,,中國的千年古縣,古老又平易的漁陽,。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曾說:“過去我們文物保護往往保護靜態(tài)的,,比如古遺址,但是今天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還要保護人們生活其中的,、生產(chǎn)其中的地點,,比如傳統(tǒng)村落、歷史街區(qū),,這使得我們今天這些保護的項目幾乎與每個人都發(fā)生了關系,。”歷史選擇了漁陽,也留下了漁陽,,而我們期待一個更好的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