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到武漢時,孫擎耀承擔起為隊員取餐的工作,。記者龐佳藝
懸壺入荊楚,,白衣做戰(zhàn)袍。3月18日,,我市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首批10名隊員從武漢凱旋,。回到家鄉(xiāng),,省七院急診科護士孫擎耀難掩心中思緒,,總是回憶起在武漢的點點滴滴。
2月15日,,孫擎耀作為我市首批支援湖北抗疫醫(yī)療隊員隨河北省第6批支援湖北醫(yī)療隊馳援武漢,。來到武漢后,經過嚴格的培訓,,孫擎耀順利通過小組考核,,具備了進艙所需要的個人防護和診治能力,隨后被分配到武漢市漢陽方艙醫(yī)院工作,,主要負責采集患者咽拭子標本,。
方艙醫(yī)院都是輕癥患者,,但人員較多,,工作任務繁重。“我所在團隊負責的病區(qū)有200多名患者,,剛進駐方艙時,,一天要采集20名患者咽拭子標本,6小時一個班,手基本停不下來,。”孫擎耀說,。
等待醫(yī)生下醫(yī)囑,核對病人信息,,登記,、采集咽拭子標本,然后確認信息,,送至分診臺,,與疾控中心交接……這一切,都是在穿戴著厚重的防護服下完成的,。
采集咽拭子標本過程中,,患者要張大嘴巴,有時部分患者還會突然咳嗽,、嘔吐,,很可能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飛沫,感染風險很大,。孫擎耀身上穿著3層厚重的防護服,,時間一長就會覺得憋氣,說話變得斷斷續(xù)續(xù),。由于方艙醫(yī)院沒有喇叭,、擴音器等,孫擎耀和隊友每次都要穿梭在10個病區(qū)召集病人,,一圈走下來至少20分鐘,,有時遇到患者去做其它檢查,還要重復通知,。
在武漢的日子里,,盡管繁忙而辛苦,但孫擎耀仍然收獲了許多暖心回憶,。在方艙醫(yī)院,,醫(yī)患之間互敬互愛,患者寬容體諒,,經常主動幫助醫(yī)護人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減輕他們的負擔。
“我印象最深的兩個患者,,一個來自河南,,一個來自湖南,他們在艙內當起了志愿者,,給病區(qū)制作漂亮的畫報,,還給我們介紹當?shù)氐拿朗?,邀請我們疫情過后去做客。”孫擎耀說,,“河南的患者稱我們?yōu)槔相l(xiāng),,開玩笑說現(xiàn)在是‘定州手掰腸’在幫助‘胡辣湯’,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消失了,。”
回想起這段戰(zhàn)斗的日子,,孫擎耀心里更多的是感動與感恩:“感謝我們背后的這群人,負責一日三餐的廚師,,負責24小時接送我們的司機,,負責管理醫(yī)用物資的后勤人員,負責處理醫(yī)療垃圾的工勤師傅等等,,是他們一直在后方默默支援我們,。”
雖說每天工作6小時,但加上穿脫防護裝備的時間,,最少也要9個小時,。“如果上一班的人因為特殊情況沒來,我們就要及時頂上去,。”孫擎耀告訴記者,,由于醫(yī)護人員較多,穿脫防護裝備需要排隊,,尤其是脫防護服需要層層消毒處理,,耗時很長。而醫(yī)院只有一個醫(yī)護人員專用通道,,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次只能出2個人。因此,,不管是誰先換好衣服出來,,都要在通勤車上等最后一名隊員,直到大家到齊后,,才能回到酒店,。
“方艙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醫(yī)護人員更多的像是親人,、兄弟姐妹,。雖然沒有看到過彼此的臉,可我們都是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我們的心緊緊相依,。”孫擎耀動情地說,離開武漢其實有些不舍,,希望摘下口罩后再來武漢,,見見戰(zhàn)友和可愛可敬的武漢人,。
如今,,解除隔離回到家中的孫擎耀,,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4月1日解除隔離時,,家人都到酒店去接我。現(xiàn)在,,倆孩子特別黏我,,經常問我還走嗎。”孫擎耀說,。
“以前就想去武漢看櫻花,,但沒想到第一次去是上‘前線’而不是以游客的身份,它一定會成為我人生中難忘的回憶,。”孫擎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