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慶海向記者展示當時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給他的獎狀。記者楊亞湖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這首雄壯激昂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大家耳熟能詳,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志愿軍老戰(zhàn)士段慶海來說,,聽起來更是倍感親切,。在他的記憶里,,這首歌所唱的那段崢嶸歲月格外難忘。
走進段慶海家,,眼前的一幕令人十分感動,,老人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雙手拿著一張報紙正在認真地閱讀,。見到我們的到來,,老人十分高興,熱情地招呼我們趕緊坐下,。段慶海今年已經92歲高齡,,雖然腿腳不便,聽力也有些障礙,,但眼睛不花,,還可以讀書、看新聞,。
得知我們的來意后,,段慶海的思緒回到了炮火硝煙的戰(zhàn)爭年代,回憶起了那些往事……
1928年,,段慶海出生于高頭村,,聰明好學的他是當時村里有名的“小秀才”,通過自己的勤學苦讀,,還考上了當時的定縣一中,。1949年,新中國成立,,面對祖國的召喚,,21歲的段慶海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棄筆從戎的道路,來到天津,,到當時的炮兵第二師參了軍,。
在家讀書的時候,段慶海曾經有一個不離身的“寶貝”——口琴,,這在當時的農村也算是個稀罕物件,。放學或干農活之余,段慶海就會拿出口琴,,吹著自己喜歡的曲子,。
來到部隊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戰(zhàn)友們聽到了段慶海的口琴聲,,大家一下子被震住了:這個農村來的小伙子,還有這技藝?關鍵是聽上去還很專業(yè)嘞,!就這樣,,段慶海被推薦到部隊文工團的宣傳隊工作。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軍號……之前沒接觸過這么多樂器,,段慶海就像進了“大觀園”,很是興奮,。他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勤學苦練,每種樂器都拿得起,、奏得來,,很快就當上了樂器隊隊長。
1950年5月,,段慶海和一部分戰(zhàn)友被抽調到河南省許昌市,,承擔幫助當地政府整治雙洎河的任務。當時的工具器械缺乏,,只有鐵鍬,、扁擔和網兜,他們挖幾鍬泥土,,放到網兜上,,再用扁擔運上岸。“這得挖到什么時候,?”大家集思廣益,,一起動手,有的弄樹干做杠子,,有的編竹筐,,很快,工具就有了,,大家干活也更快了起來,。
“那時候年輕力壯,根本不覺得累,,每天泡在幾乎齊腰深的水里,,挖滿了就抬,抬斷了幾根杠子都數不清了,,只覺得有使不完的勁兒,。大家就像上了發(fā)條一樣,挖了三個月,終于完成了任務,。”段慶海笑著說,。
由于表現(xiàn)突出,段慶海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嘉獎一次,,部隊也因此為他記了一次大功,。拿出保存了七十年的獎狀,段慶海滿臉自豪:“當時我在部隊出了名,,大家都開玩笑,,說我就是個不知道累的‘飯桶’。”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段慶海所在的部隊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zhàn)場,,成為“最可愛的人”,。
“雖然是在炮兵部隊,可我只是個文藝兵,,根本就不會打炮,,但當時我決心已下,一定要跟著去戰(zhàn)場,!”不會打炮,,段慶海就和戰(zhàn)友們一起扛炮彈、推炮車,、抬輜重,,沒有戰(zhàn)斗的時候,就和文工團的隊員一起唱歌,、跳舞,、演節(jié)目,給戰(zhàn)友們打氣加油,。
朝鮮戰(zhàn)爭是激烈殘酷的,,時刻都會有危險發(fā)生,段慶海也遇到過多次,。
“我們部隊被派往一個制高點,,等候命令對敵軍開炮。我是隨炮班戰(zhàn)士們一起上去的,,接到開炮方位的命令后,,經觀測手觀測,正好前方有棵大樹,,如果按這個方向發(fā)炮,,炮彈就會回彈,,不但不能有效打擊敵人,整個炮班的同志都面臨危險,,后果不堪設想,。”段慶海說,當時情況緊急,,來不及多想,,“薛發(fā)堂,咱倆上,!”拿起鋸子,,段慶海和另外一個小戰(zhàn)士就沖上了對面的山坡,兩個人汗都顧不上擦,,只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樹鋸斷。
“也記不清鋸了多少下,,鋸出一個大缺口后,,我倆就用力把樹往反方向推,一人搡著一人接著鋸,,終于把它推歪了差不多45度,。正在這時,接到了發(fā)炮的命令,,我們到達安全區(qū)域后,,炮彈剛好穿過大樹的方向打向了敵人。”
烽火連天的歲月不會因為記憶的綿長而遺忘,,這一幕幕回憶,,激蕩起段慶海的滿腔熱血:“一面是不能更改發(fā)炮時間和方位以免貽誤戰(zhàn)機,另一面是全體炮班戰(zhàn)士的性命,,冒著對方隨時會打來炮彈的危險,,我們成功完成了任務,我也無愧于炮兵部隊的一員,!”
1955年,,段慶海復員后回到村里作起了民辦教師。寫對聯(lián),、練字帖,、拉手風琴,他一樣都沒落下,。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也愿意找他商量商量。雖然已經是90多歲的高齡,,但他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大事,,老人對我們說:“現(xiàn)在黨和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對我們農民也特別照顧,我身體狀態(tài)也不錯,,還想多活幾年,,看著咱們國家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