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葛亮在焊接車間合攏工位查看設備運行情況,。河北日報記者孫青攝
□河北日報記者 孫青 劉榮榮
在工業(yè)體系特別是制造業(yè)中,,存在不少鮮被注意卻至關重要的“幕后崗位”,。這些崗位雖不直接參與產品生產或前端服務,卻保障著企業(yè)高效,、安全,、可持續(xù)運行。
葛亮,,就是這樣一個“隱形”勞動者,。“醫(yī)生給人看病,我們給設備‘看病’,。”在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做機電維修工,,小到燈泡、閥門更換,,大到智能機器人維護,、車間設備改造,,都是葛亮的工作。
在生產一線奔忙十幾年,,葛亮從“技術小白”成長為資深設備維修骨干,,收獲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京津冀大工匠等榮譽稱號,。不久前,,他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授予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
給設備“把脈看診”
“師傅們,,焊鉗沒反應,來給看看吧,!”6月3日17時20分,,葛亮手邊的對講機傳來一陣急促的聲音。拿起工具包,,維修班組出動,。
長安星卡生產線車架工位上,懸點焊機焊鉗報警,,無法通電工作,葛亮上手一摸,,焊鉗發(fā)燙,。
拆電纜、檢查冷卻水路,,細心排查后,,葛亮確認,是焊鉗水路堵塞影響了散熱功能,。他拿出焊絲,,一點點清理水路中的銅絲、水垢,,再用壓縮空氣吹掃,,半小時后,焊鉗恢復正常作業(yè),。
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了汽車生產的完整體系,。其中,,焊接生產線負責把零件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車身框架。
5月28日,,記者走進焊接車間,。機器轟鳴,4條生產線繁忙有序,,工位間,,吊具來回輸送物料,機器人揮舞“手臂”,,執(zhí)行著焊接組裝任務,。每個工位上,還配有定位夾具,、供氣供水供電裝置,。
“我們車間有13種設備,光焊鉗就有200多種型號1000多把,。”葛亮說,。
焊接生產線作業(yè)內容多,裝備空間位置關系復雜,,每天一上班,,他都要帶著班組巡線,檢查各工位生產狀態(tài),。
與葛亮共事十余年,,郄帥稱呼葛亮“葛大師”。在他眼里,,葛亮焊接工藝,、鉗工、電氣等專業(yè)知識扎實,,面對千余臺設備,,不僅精于維修,更敢于突破,。
2013年,,長安星卡生產線搬遷后,單梁工位中頻焊機故障頻發(fā),。“中頻焊機里有16根控制線路,,數(shù)百個器件,一出問題不好排查原因,,修起來得小半天,。”郄帥記得,為了徹底解決問題,,葛亮花了半個月時間,,試驗調試,、優(yōu)化參數(shù),最終成功用普通懸點焊機代替原有8臺中頻焊機,,提高了生產效率,。
“他總有好點子冒出來,讓我們眼前一亮,。”郄帥說,,生產線就像一條龍,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故障,,就會影響整條流水線生產效率,。近年來,葛亮一直琢磨怎么能減少設備故障發(fā)生,,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從日常維修走上創(chuàng)新之路。
由于裝有排煙除塵管道,,翻轉汽車底盤或車身必須人為推動,,他在工位上加裝輔助氣缸推動夾具,減輕人力負擔,;合車工位氣缸大,、行程長、動作快,,氣缸桿不時斷裂,,他反復測試,加裝緩沖桿解決難題,;歐諾S生產線焊接機器人水流量低,他帶領班組加裝一組水路,,改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確保設備高效運轉……
這些年,葛亮主導或參與百余個技術改良項目,,年均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500萬元,。他還帶領團隊提出30余項效率提升方案,推動長安星卡,、歐諾S生產線持續(xù)提升效能,。
不怕從零開始
與機電維修打交道,原來并不在葛亮的人生規(guī)劃內,。
“我是學土木工程的,,本該順理成章地搞建筑施工。”2009年,,葛亮從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定州,,偶然通過一次線上招聘,入職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
走進汽車焊接車間,,葛亮第一次體會到什么是隔行如隔山。
師傅們熟練地排查電路故障,、調試氣路閥門,,而他自己連繼電器、接觸器這些常見的控制電路元件都分不清楚,;翻開理論教材,,專業(yè)術語晦澀難懂,一連串技術參數(shù)讓人眼花繚亂,;拆開焊機,,上百種零件錯綜復雜,不知道從何下手……
“師傅讓找個8毫米螺絲,,我得翻半天,,扳手、改錐拿在手里不知道怎么用,。”晚上回到宿舍,,葛亮對著《機電設備維修手冊》發(fā)愣,一次次問自己是否要做這份工作,。
“那時很痛苦,,度日如年,但內心始終不想認輸,,不愿意就這么放棄,。”學技術,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千錘百煉,,葛亮跟自己較勁,非要啃下這些硬骨頭,。
一切從零開始,。他跟在老師傅后面,一點一點看,,學習各種工具使用手法,,休息時間他蹲在生產線旁,對著圖紙熟悉設備構造和性能,。白天跟師練實操,,晚上啃書本,葛亮每天下班后花30分鐘記錄設備運行數(shù)據(jù),,3年下來記滿了12本工作日志,。
當葛亮開始成長時,,國內外汽車企業(yè)也開啟自動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升級發(fā)展之路,。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是一種專門為工業(yè)環(huán)境設計的數(shù)字運算電子系統(tǒng),,它就像工廠里的“智能大腦”,,可以根據(jù)預設程序自動控制各種設備的運行。
2011年,,長安星卡生產線搬至新區(qū),,公司要求機電維修班組掌握PLC控制技術。沒有機械自動化知識基礎,,葛亮又迎來一個“硬核挑戰(zhàn)”,。
“第一次編寫簡單的啟停程序時,我整整調了8個小時,,但還是在最后一步出錯,。”那段時間,葛亮把PLC技術手冊翻得卷了邊,,還在車間角落搭起臨時操作臺,,反復模擬生產線的控制邏輯,吃飯的時候都用筷子在桌上畫著梯形圖,。
“后來,,PLC這塊兒有不懂的,我們都問他,。”郄帥告訴記者,,葛亮好學,廠里來了新設備,,他總是第一個過去看說明書,,研究怎么使用。因為專業(yè)技能過硬,,2017年,葛亮開始擔任機修班長,,帶領起一支10多人的機修團隊,。
心中裝著“中國智造”夢
每一個時代發(fā)展的故事中,都有工人的身影,。
在葛亮的創(chuàng)新工作室,,一個玻璃柜子里擺放著各類技能比武大賽的證書、獎牌,。
“這個工作室是顧師傅創(chuàng)辦的,,是大家交流技能,、培訓提升的陣地。”葛亮所說的“顧師傅”,,是已經退休的顧帥圻,,曾帶領團隊完成24項質量攻關、75項設備攻關,。“顧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但我們也因此快速成長起來。”葛亮說,,一個工作團隊,,一人強不算啥,大家都厲害才算強,。
考慮到機修班組員工多是直接從車間一線干起,,理論知識薄弱,葛亮邀請機電維修工程師,,開展“每周一課”活動,,一周講一個知識點,讓大家聯(lián)系解決過的實際問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去年10月,,長安汽車數(shù)智工廠揭幕,,汽車“智造”跑出加速度??梢灶A見的是,,未來的焊接車間內,自動化程度將越來越高,。
2024年11月,,葛亮走上“創(chuàng)新京津冀”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賽場,最終拿下機器人系統(tǒng)集成賽項第三名,。擁抱新技術,,開拓新思路,葛亮在班組成立科學站,,帶著團隊學習前沿技術,。
如今,葛亮的團隊已經培養(yǎng)出5名高級工程師,、2名技師,。在他的鼓勵帶動下,徒弟江志朝在公司的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郄帥捧回了今年定州市職業(yè)技能大賽機器人系統(tǒng)操作一等獎,。
“從‘制造’到‘智造’,,需要我們產業(yè)工人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葛亮說,,“當我們編寫的程序讓機器人舞動出‘中國精度’,,那自己手里的工具就不再是簡單的扳手、螺絲刀,,而是支撐制造業(yè)轉型發(fā)展的‘重器’,。”
與焊接設備“對話”16年,葛亮早就愛上了這一行,,車間成為他最熟悉,、最放不下的地方。
5年前,,早晨7點坐火車去重慶參加比賽,,而前一天因為吊機發(fā)生故障,他檢修設備到凌晨3點,;2年前,,大年初二深夜,他推著自行車,,頂著寒風回到公司,,穿上雨鞋,鉆進冷卻塔處理設備冰凍問題……365天,,隨叫隨到,,車間有事,葛亮這名“設備醫(yī)生”從不缺席,。
6月3日晚上10點多,,一天的工作結束,家人已睡下,,客廳的魚缸里,,五顏六色的金魚游來游去。葛亮走過去,,盯著看了好一會兒,。
“這個時候,可以什么都不想,,放空,、放松,這是我最好的解壓方式,。”葛亮說。
16年如一日,,默默堅守在車間,,專注,、踏實地做好一件事。葛亮這樣評價自己:一名普通的工人,,一個稱職的“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