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賬本”看新時代國計民生
增減并舉為高質量發(fā)展護航
□新華社記者韓潔何欣榮
胡璐劉紅霞
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黨的十九大后首份“國家賬本”亮相,提交人大代表審查,。打開2018年政府預算報告和預算草案,,數(shù)里行間折射新時代的國計民生。
這是一份令人振奮的國家收支大賬―――
2018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超過18萬億元,,支出接近21萬億元,與美國的支出規(guī)模進一步縮小差距,,彰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氣度,。
這是一份聚力增效的宏觀調控大賬―――
收支之間,存在2.38萬億元財政赤字,。2018年,,我國赤字規(guī)模與去年持平,赤字率預計為2.6%,,比2017年預算降低0.4個百分點,。
新起點上,如何推進,、落實高質量發(fā)展,,眾所矚目。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推動高質量發(fā)展8項工作中位列首位,。服務供給側改革,,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著墨頗多,。
繼續(xù)用好專項獎補資金,,支持鋼鐵、煤炭行業(yè)去產能,;投入更多“真金白銀”,,支持中國制造業(yè)砥礪前行;在過去五年累計減稅超過2萬億元的基礎上,,改革完善增值稅,,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的小微企業(yè)范圍,全年再為企業(yè)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進一步清理規(guī)范行政事業(yè)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全年要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
打開“國家賬本”,,教育無疑是第一大項目。近21萬億元支出大盤子中,,每花掉7元錢就有1元投入教育,,2018年共安排教育支出超過3萬億元。
財政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中央和地方投入超過2.5萬億元支持社會保障和就業(yè),;超過1.5萬億元支持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10.9%,增強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財力……
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目標,,關鍵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這背后同樣離不開財政“真金白銀”的支持,。
為黨和國家掌管好“錢袋子”,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通過強化“財”服從服務于“政”的意識,更好發(fā)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將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參與采寫:甘泉、王琳琳,、烏夢達)
據(jù)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