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營正在為患者翻身,。
馬世卿正在給患者配藥,。
李宗英正在整理檔案,。
耿穎正在指導實習護士怎樣操作除顫儀,。
李會茹正在電腦前做報表統(tǒng)計工作,。
市人民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護士李宗英:希望病人能健康出院
早上7時30分,,市人民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護士李宗英整理好護士服和護士帽,,拿起環(huán)節(jié)質控表格,,開始一天的例行查房,。
“大爺,,今天感覺怎么樣?要坐起來嗎,?我?guī)湍?rdquo;親切的問候與細致的護理讓病房中最嚴肅的患者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5年前,李宗英被調(diào)到新成立的血液內(nèi)科工作,。血液內(nèi)科和其他科室有所不同,,每天要面對一群特殊的患者群體,他們承受著放,、化療帶來的身心傷害,。
而李宗英就像一縷陽光,為病房帶來了融融暖意,。13歲的諾諾(化名)是科室里人盡皆知,、討人喜歡的孩子,沒事的時候喜歡跑到護理站陪值班的護士們坐著聊天,。諾諾患急性髓系白血病,,處于骨髓抵制期,由于病情的發(fā)展,,出現(xiàn)反復高熱,,口腔里長滿了潰瘍,連續(xù)好幾天都不能正常進食,。李宗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有時間就去看望諾諾,,關心她,,鼓勵她。
一天,快下班的時候李宗英照常去諾諾病房看她,,諾諾看到李宗英不好意思的說:“阿姨,,我想吃那種嫩嫩的雞蛋羹,可是外面買的都不嫩,,一吃就想吐,。”
“阿姨今天要下班了,你好好的,,我明天給你帶嫩雞蛋羹,。”李宗英說,。第二天,,李宗英早早的來到科室,把剛蒸好的雞蛋羹一口一口喂給諾諾吃,。
血液內(nèi)科的工作是繁雜的,,有時要面對的可能是咿呀學語的白血病患兒,有時要面對的可能是年邁古稀的患病老人,,不論面對的是誰,,李宗英總是能用真誠、愛心贏得病友的信賴,。
全心工作的李宗英談起兒子小恩,,卻充滿愧疚。有一次李宗英像往常一樣,,下班后正在審核出院病歷,。“你是小恩的媽媽嗎?你們大人怎么回事,,讓孩子自己在學校門口等了快一個小時了,,也沒人管?”電話里的質問,,才讓李宗英想起今天丈夫臨走時的交待:“記得下午接孩子,。”當李宗英趕到學校門口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遠遠望著孩子孤單的身影,,李宗英心里酸酸的。
疫情防控開始后,,李宗英一直堅持在工作崗位,。2月9日,接到醫(yī)院通知,,要把她們科室設置成隔離病房,。忙碌的工作,讓李宗英無暇照顧兒子。沒有辦法,,她只能將孩子送回老家給爺爺奶奶照看,。
兩個多月沒見孩子,孩子想她的時候只能打電話,。李宗英說:“我確實對不起孩子,,我陪他真的太少,但是,,我想以后他會理解的,!”
當問起李宗英護士節(jié)馬上要到了,最想收到的禮物是什么,?李宗英笑著說:“希望病人們都健健康康的出院,,再不回來。”
市人民醫(yī)院普兒一科護士長李會茹:用愛守護患兒健康
俗話說:“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小兒科。”1995年,,李會茹進入市人民醫(yī)院兒科工作,,一呆就是20多年,但她從沒有半句怨言,。
“兒科和別的科室不一樣,,病人是一群‘特殊’的小患者,家屬要求高,,護理難度也非常大,。”李會茹說,這是兒科護士很少調(diào)動的原因,。
2019年11月,,李會茹和同事收治了一例誤服藥物引發(fā)中毒的一周歲患兒。就診時,,患兒已經(jīng)出現(xiàn)精神萎靡,、面色蒼白、心律不齊等情況,??粗傺僖幌⒌暮⒆樱顣阌种庇中奶?,馬上跟隨其他醫(yī)生護士一起,,上呼吸機、除顫儀等進行搶救,。
“這是我們第一例通過除顫儀搶救過來的患兒,,看著他的精神狀態(tài)逐漸轉好,,生命體征平穩(wěn),我和患兒家屬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地,。”李會茹說,。
今年2月23日,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續(xù)深入,,李會茹被調(diào)入隔離區(qū)工作,。“積極應戰(zhàn)!”李會茹的眼睛里透著一股堅毅,,“這里收治的病人都是疫情期間發(fā)熱患者,,需要采取單間隔離,我們不僅要負責患者的專業(yè)護理,、基礎護理,,還要負責患者生活護理。”
從早上開始,,李會茹與往常一樣交接班,、看病歷,、查監(jiān)控……
那段時間,,她經(jīng)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趕到醫(yī)院,。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強度的運轉,,也給她帶來了高壓力。
一次,,剛脫下隔離服洗完澡的李會茹就接到電話,,一名因發(fā)熱剛被隔離的1歲孩子扎頭皮針時找不到血管,家長的情緒十分激動,。
李會茹馬上再次穿上隔離服跑進隔離病房,。“本來扎頭皮針技術難度高,又由于穿著隔離服,、手套,,護理操作的難度加倍,有時因為不能做到‘一針見血’,,家長心疼孩子,,自然會情緒激動。”李會茹說,。
面對激動地家長,,李會茹在安慰家長的同時,順利為孩子扎上了針,。平時除非有特殊情況,,李會茹都會和護士們一起給孩子們扎頭皮針,遇到疑難問題,都是她親自上陣,。
“作為兒科護士,,我愿一生用愛守護這些嬌嫩的花蕾,用微笑溫暖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遠離疾病恐懼,,處處感受家的溫暖!”李會茹說,。
省七院心內(nèi)科護士馬世卿:讓每一名病人看到希望
馬世卿是省七院心內(nèi)科一名男護士,。給病人發(fā)藥、打點滴,、量體溫,、換床單,馬世卿每天都在護理病人中度過,。
與所有90后年輕人一樣,,馬世卿活潑開朗,愛說愛笑,。心內(nèi)科大部分患者是中老年人,,對自己分管的床位,他每隔半小時都要去查房,。
盡管護理工作繁瑣辛苦,,但對患者的細致照顧不會減少。護理中,,馬世卿盡量多和患者說說話,,給他們打氣。
“大爺,,您吃飯嗎,?”“昨晚睡得好嗎?”“大媽,,今天您感覺好一些了嗎,?”每次到病房,馬世卿都會笑著詢問病人的情況,。
下班前,,他會再次到病房看看病人,問問他們有什么需要,、有什么不適,。一句句簡單的問候拉近了護士與病人之間的距離、一句句真誠的話語,,使病人體會到了醫(yī)患之間的和諧和親切,。
由于嘴甜腿勤,,日常護理工作也非常到位,老人們都特別喜歡他,,平時都叫他“小馬”,。“我一有事就喊小馬護士,不管他多忙,,態(tài)度一直都很好,。小馬護士從來不嫌麻煩,就像家人一樣,。”患者家屬說,。
“病人身體不舒服,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撫慰,。”馬世卿說,,“每天上班后,一秒鐘也不敢懈怠,。但不管多累,,我都會把我的工作做好。”
作為科里為數(shù)不多的男護士,,每次科里有急難危重任務的時候,,馬世卿總是沖在最前面。有一次,,馬世卿勞累了一天剛回到家中,,電話突然響起,,科里收了三個危重病人,,護理人手不夠。馬世卿二話不說,,立即趕往醫(yī)院投入緊張的搶救,。“我是男子漢,應該有擔當和責任,。”馬世卿說,。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開始后,當聽說醫(yī)院要籌建發(fā)熱隔離病區(qū)時,,馬世卿第一個報了名,。“我第一個去啊,誰都不許和我爭,!”他這樣喊,。
而當時,馬世卿的父親因腦梗死正在住院,。“作為科里的男護士,,在急,、危、重活兒面前要有絕對的擔當,。”馬世卿堅定地說,,“我希望能用我的專業(yè)知識,幫助更多的患者恢復健康,,讓每一名患者都能看到希望,。”
省七院呼吸科護士耿穎:我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自豪
微微的燭火,美麗的白大褂,,圣潔的燕帽,,高舉的右手,口中的南丁格爾誓言,,這是每個護士記憶中永遠都抹不去的畫面,,對于耿穎來說,也是一樣,。
今年37歲的耿穎,,從2006年進入省七院,至今已有14年了,。“我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當時就覺得他們穿著一身白大褂特別神氣,后來長大了,,覺得他們治病救人,,特別偉大,所以大學我就選擇了護理專業(yè),。”耿穎笑著說,。
面對患者,耿穎一直保持初心,。在學生時代她就牢牢記住了一句話“三分的治療,,七分的護理”。走入臨床工作后,,她對這句話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護士的工作并不是簡單的打針、發(fā)藥,,更重要的是嚴謹?shù)淖黠L和專業(yè)的技能,。
“在我們科老人較多,而且很多患者都是以呼吸疾病為主的多臟器衰竭,,所以這都需要我們格外留心,,悉心護理。”耿穎說,。
去年,,一位80多歲的肺癌晚期的老大爺住進了醫(yī)院,,雖然有家屬陪護,但耿穎仍然不放心,,對他格外留心,。“老人當時已經(jīng)很嚴重了,有一次差點兒沒緩過來,,家屬已經(jīng)準備好了后事,,后來搶救過來了,平時仍要格外注意,。”耿穎每隔1個小時都要去巡視一趟,,每2小時為他翻身,按需吸痰,,并教給老大爺?shù)募覍俑鞣N護理知識,。
“因為他家住醫(yī)院附近,后來老人去世了,,他老伴兒偶爾看見我,,還經(jīng)常和我打招呼。”耿穎說,,雖然區(qū)區(qū)一件小事,,患者及家屬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讓她心里暖暖的,,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
呼吸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格外受“重視”,,耿穎作為呼吸科護士,,她第一時間寫下了前往抗疫一線的請戰(zhàn)書,她認為這是身為一名呼吸科護士的責任與義務,。
“雖然遺憾沒去成武漢,,但是我應醫(yī)院護理部派遣,到了市人民醫(yī)院隔離病區(qū)支援,,也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耿穎說,,“我覺得我們的護理工作是崇高和無私的,,不僅是平時大家的健康守護者,更是沒有硝煙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當患者需要我們的時候,,大家會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我也為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自豪,!”
省七院急診科護士高力營:為患者托起生命的彩虹
平時走路用小跑,,中午吃飯10分鐘,,一忙起來10小時沒空喝一口水……對于急診護士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搶救患者就是與死神爭分奪秒,。“如果說醫(yī)院是一場生死較量的戰(zhàn)場,那么這個戰(zhàn)場最激烈的前沿一定就是急診科了,。”急診科護士高力營這樣理解急診科,。
2011年,大學畢業(yè)后,,高力營被分配到省七院急診科做護士,,這一干就是9年。急診科是一個變幻無常的地方,,高力營用“上一秒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來形容,。
“在急診科工作就是突發(fā)事件多。”高力營說,,“醫(yī)院的危急重癥患者都在這兒,,一位病人,經(jīng)過搶救,,當時可能度過危險期了,,但有的時候就會病情突變,所以這就需要我們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術,,更要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的變化,并采取有效治療及護理,。”
護理工作是整個醫(y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良好的護理,,能大幅度提高病人治愈的成功率和減少二次傷害的可能性。高力營把病人當親人,,處處為病人著想,,她總是以飽滿的熱情、暖人的話語,、悉心的護理,,為患者送去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急診科有兩位70多歲的夫妻倆,,兩人均患有腦梗,,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兩人的兒子已去世,,身邊無人照料,。為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高力營就變成了患者的“親人”,除了定時護理外,,她還照顧起兩人的生活起居,,買飯、換尿不濕,、換洗衣服等,。
“其實不僅是我,我們科的所有護士都是這么做的,。”高力營說,,“雖然工作很辛苦,但看到患者慢慢康復,,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讓急診科工作格外忙碌,,工作量大大增加。2月9日,,省七院成立發(fā)熱病區(qū),,高力營第一時間報了名。2月15日,,她到市人民醫(yī)院隔離病區(qū)工作,,擔任護理組長。
每天,,高力營需要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觀察病人生命體征、了解患者思想動態(tài),、書寫護理記錄,,還要為患者提供生活幫助,以及處理生活,、醫(yī)療垃圾等,。
往往一個班次下來衣服不知要被汗水浸濕又干透多少遍,摘下口罩,,滿臉勒痕遲遲不消,,即使這樣她對工作的熱情依然高漲。
“沒有什么害怕的,,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yè),我們就會義無反顧,。”當記者問高力營是否會害怕時,,她這樣堅定地回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