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書法家,,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身份,,若集于一身,,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在開元鎮(zhèn)東忽村,,就有這樣一位癡迷書法的廚師―――王少輝,。
41歲的王少輝是市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還是保定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省音樂家協(xié)會委員會委員。同時,,他又是一家小飯店的老板,,飯店里只有夫妻兩人。那只握著狼毫的手,,平時不僅要掂大勺,,還要洗碗、洗菜,。
源自熱愛,,從小愛書法
“我從小就喜歡書法。”王少輝說,他與書法的淵源,,還要從兒時說起,。那時,每到臨近春節(jié),,村里有文化的老人都會用毛筆給街坊鄰居們寫春聯(lián),。
“長輩們寫字時,我就在旁邊看,。”看著紅彤彤的紙上浮起龍飛鳳舞的字跡,,王少輝十分羨慕,“我也要學毛筆字,,也要寫得這么漂亮,。”
于是,王少輝找到村里會寫毛筆字的老人王拴成,,從零開始學習,。“拴成爺是我的啟蒙老師。”王少輝說,,許多人覺得練字枯燥乏味,,那些由筆墨點畫組成的漢字,既無生動的形象,,又無繽紛的色彩,,有時一個筆畫就要練習很久。然而,,王少輝卻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
“剛練習新的筆畫時,總也寫不好,。經(jīng)過反復練習后,,終于達到了老師的要求,我就特別有成就感,。”王少輝說,,父親看到他如此喜愛書法,就專程到新華書店買了一本歐陽詢的字帖送給他,。
“你看,,就是這本字帖。”說著話,,王少輝拿出一本泛黃的字帖,,“這是1987年買的,我一直珍藏到現(xiàn)在,。”他深情地撫摸著這本不知臨摹過多少次的字帖……
為保生計,,“金筆銀勺”一起抓
高中畢業(yè)后,,王少輝在東忽村小學做了2年多的代課老師。2000年7月,,為了生計,他和愛人黃巧紅在村里開了一個小餐館,。
“我沒正式拜師學廚藝,,就是自學。”王少輝說,。不會炒菜,,他就買來菜譜,一步一步地照著菜譜練習,。“學炒菜和學毛筆字一樣,,只不過,那是照著字帖臨摹,,這是照著菜譜‘臨摹’,。”王少輝笑著說。
正是憑著這股鉆勁,,王少輝餐館里的菜品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鍋碗盤勺與筆墨紙硯,,看似搭不上界,。其實,卻有很多相通之處,。”王少輝說,,“炒菜時,需要通過觀察來掌握火候,。臨摹字帖,,同樣需要仔細觀察,不斷練習,。”
“書法是我的精神食糧,,做菜是我的物質(zhì)支撐。這兩者我都喜歡,,缺一不可,。”王少輝說,“對我來說,,‘金筆,、銀勺’缺一不可。”從廚師到書法愛好者,,從大勺到毛筆,,跨界頗大,。但是,王少輝在夢想與現(xiàn)實中,,成功實現(xiàn)了“穿越”,。
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王少輝也越來越忙,,可他卻從沒放棄對書法的執(zhí)著追求,。“只要店里沒客人,我就鋪開紙寫上兩筆,。”王少輝說,。
付出總有回報。全市書法美術作品比賽三等獎,、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西柏坡之魂全國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首屆農(nóng)聯(lián)杯農(nóng)民書法大賽三等獎……多年的耕耘,王少輝捧回了一個個獎杯,。
傳承國粹,,出錢出力義務教學
面對成績,王少輝并不滿足,,他還萌生了讓農(nóng)村孩子了解書法,、學習書法的想法。說干就干,,2014年,,王少輝租房創(chuàng)辦了農(nóng)閑書畫社,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義務教學生學習書法,。
“剛開始,只來了10個學生,。”王少輝說,,“后來,學生逐漸增加,,現(xiàn)在已經(jīng)達到50多人了,。”隨著農(nóng)閑書畫社影響力增強,前來學習書法的學生中,,不僅有本村的,,還有李油村、高油村等周邊村莊的,。有時候,,三里五鄉(xiāng)愛好書法的農(nóng)民也常常來這里交流。
人多了,,小小的書畫社就顯得小了,。王少輝就把自家剛剛修建的樓房作為書畫活動場地,,并添置了課桌椅等。原來的農(nóng)閑書畫社也正式更名為“農(nóng)閑書畫院”,。
走進農(nóng)閑書畫院,,四周墻上掛著十幾幅書畫作品,墻邊的書架,、報夾上整齊擺放著各種書法刊物和報紙,,房間里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同學們,,大家看這個‘永’字,,雖然看著簡單,,但真正要寫好卻不容易,。”王少輝正認真地給學生們講解著。
“別人掙錢都是自己花,,少輝掙錢卻是為了大家,。”鄉(xiāng)親王新良說。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王少輝還出資創(chuàng)辦了“紅輝秧歌文藝隊”,,自費訂閱多種報刊……每一項活動都是不小的支出。有人說,,少輝這樣做太傻了,。而他卻眉眼不皺,樂呵呵地對鄉(xiāng)親們說:“為了繁榮農(nóng)村文化,,我愿意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記者程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