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萬家燈火
———尹志敏,、尹龍父子兩代的電力情
———尹志敏,、尹龍父子兩代的電力情

電力工人尹志敏

電力工人尹龍
1978年,,18歲的尹志敏成為李親顧供電所的一員。
2002年,,尹志敏的兒子尹龍從部隊退伍后,,成為供電局實業(yè)公司施工隊的一名職工。
他們父子二人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市電網事業(yè)的輝煌發(fā)展歷程,。
回首:從暗到明的見證
“剛來單位時,,線路架設還沒有機械化介入,電網建設幾乎全靠人工,,扛,、拉、拽……不管多大年紀的人,,手上都會有一層厚厚的繭,,當時并沒有感覺累,因為根本沒時間累,。”尹志敏回憶道,。
爬桿、裝表,、接線,、搶修等成了尹志敏的日常工作,這一干,,就是40年,。
“別看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燈,在以前可稀罕著呢,。直到1980年前后,,有的農戶家還沒通上電,。”回憶起以前,,尹志敏感慨頗多,。
尹志敏說,當時他們負責的區(qū)域有83個村,,農民點煤油燈,、用蠟燭照明很普遍,還沒有全部實現“戶戶通”,。即便通電的農戶,,因為線路較差、電力供應不足等原因,,停電也時有發(fā)生,,而且經常一停就是一兩天。因為設備設施簡陋,,線路經常出現各種故障,,尹志敏和同事們每天對線路進行檢測檢修,一天到晚幾乎連軸轉,。
1983年,,隨著農業(yè)生產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使用潛水泵澆地,。到1987年,,尹志敏所在的供電所用電負荷由50萬千伏安逐漸升至80萬千伏安。
“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電器使用量大幅度增長,,以前家里只有一臺電風扇,現在每家每戶都有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用電量急劇上升,。”尹志敏說,。
同時,改革開放也激活了廣大群眾的致富愿望,。李親顧,、留宿、辛莊等村興辦了多家拔絲廠,,用電負荷大幅攀升,。由于當時農村電網線路老舊,供變電設施不足,,再加上中小企業(yè)激增,,給電力供應造成巨大壓力,。因此,供電所開始“拉閘限電”,,形象的說就是“摘瓜”式限電,,按照保耕種、保照明,,限副業(yè)生產的原則進行限電,。
為了解決電力供需矛盾,我市電力部門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力度,。“寒冬施工時最艱苦,,線桿上結滿冰霜,往上蹬3步,,就會往下滑1步,。有時,帶著腳扣好不容易才爬上桿,,又因為太滑溜下來,,摔到地上……”雖然嘴上說著辛苦,可尹志敏的臉上依然洋溢著笑,。他說,,困難總會過去,與以前相比,,現在的工作條件真是好了很多,。
在李親顧鎮(zhèn)東湖村,只見尹志敏手拿一個“神器”,,對準一戶的電表,,只聽“嘀”的一聲。“你看,,一秒就抄好表了,,這就是用戶電表數據采集智能‘掌機’。”尹志敏說,,由于實現了智能化作業(yè),,雖然用電量增加、用戶增多,,但工作量并沒有增加,。
“工作40年來,我沒在家過過一個團圓年,。每到大年三十,,別人都在吃團圓飯,我們必須全員到崗,堅守在一線,,確保居民過一個亮堂年,!”尹志敏的話語里,有對家人的愧疚,,更充滿了對自己工作的自豪,。
傳承:脫下軍裝換上電力制服
一臉樸實的笑容,魁梧健壯的身材,,被太陽曬得黝黑的皮膚……11月6日,,在興華西路一處電力維修現場,記者見到尹志敏的兒子尹龍,。
2002年,尹龍從部隊轉業(yè)到市供電局實業(yè)公司時,,我市電網建設已步入正軌,,機械化作業(yè)成為常態(tài)。但是,,由于經濟飛速發(fā)展,,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依然存在,國家對電網建設投入不斷加大,,電力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持續(xù)推進,,也對電力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線路工無疑是電力行業(yè)中最辛苦的崗位,。風餐露宿,,通宵達旦,幾乎成為尹龍的日常,。
每次有搶修或者接線任務,,尹龍和同事們總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他心里只有一個想法———讓用戶盡快用上電,。在一次開展農網改造施工時,,尹龍早上7點就爬上線桿,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點,,唯一下來一次就是扒了幾口同事帶來的快餐,。穿著厚重的工作服,尹龍在桿上堅持工作了近20個小時,。下桿后,,他累得癱坐在地上,幾乎站不起身,。
“我們的活不能過夜,,不然用戶就要摸黑過夜。”尹龍說,,“對我們來說,,熬夜加班是常事兒,,但只要想到早一分鐘送電,用戶就能早一分鐘看到光明,,感覺再辛苦也值了,!”
因為工作出色,2007年,,尹龍調入城區(qū)供電所工作(現更名為新立供電所),。在供電所的樓道里,記者看到,,展板上張貼著黨員示范崗的宣傳材料,,全所的示范標兵,正是現任客戶負責專責的尹龍,。
每天一到單位,,尹龍就坐在電腦前,查看實時監(jiān)控情況,。對區(qū)域內統(tǒng)管的32000多戶的線損,、電量等數據進行數據篩選,并作出相應的任務安排,。他被同事們笑稱為全所的“神經中樞”,。
“夏季用電高峰期,最多的時候每天有200多處搶修,,有一次連著幾天都沒進過家門……”正說著,,報修電話又打進來,尹龍又跟同事們沖去了搶修一線,。
憧憬:對電力發(fā)展充滿信心
還有兩年,,尹志敏就要退休,但電力人的精神薪火相傳,。
“我是定州電力發(fā)展的一名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尹志敏說,,電力系統(tǒng)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感觸才最深。
對于兒子尹龍,,尹志敏一直不遺余力的傳幫帶,。多年的工作經歷,讓尹志敏儲備了豐富的施工經驗。兒子剛到電力崗位時,,他經常和兒子探討工作,,幫助兒子盡快適應。
尹龍也非常勤奮努力,,他結合“支部+項目”創(chuàng)新攻關活動,,組織供電所內勤和外勤班成員,認真開展了“降損,、增供,、提指標”攻關活動,通過“一篩二查三比四關注五追責”管理辦法,,對轄區(qū)高負損臺區(qū)進行管控,,各項營銷指標在公司內部對標中成績優(yōu)秀,被評為業(yè)績標兵,。
時光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勤值歷。尹志敏和尹龍不僅僅是血脈的傳承,,也是電力發(fā)展的傳承。正是因為一代代電力人的傳承與堅守,,才有了今天的萬家燈火,,才有了今日電力發(fā)展矚目的成就。
40年間,,像尹志敏和尹龍一樣的電力人一直在路上,。記者楊亞湖、通訊員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