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杰)近日,在市文廟文物遺存中發(fā)現(xiàn)一塊保存完好的大德十一年(1307年)八思巴文,、漢文雙語圣旨石碑,。
作為文廟的附屬文物,,該石碑已在原地保存了700年,碑體,、碑文至今基本完好,。碑身與碑座皆為長方形,白石質(zhì),,碑額雕刻盤龍紋,,座素面,碑身長184厘米,,寬88厘米,;座長96厘米,寬56厘米,,高41厘米,。碑陽為元加封孔子大成至圣之詔旨,以八思巴文,、漢文兩種文字書寫,。
日前,當代知名文化學者,、歷史作家李強來我市考察文物遺存時,,在文廟發(fā)現(xiàn)了這塊寫有八思巴文、漢文的圣旨石碑,。據(jù)他介紹,,八思巴文最初稱為“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是由高僧八思巴受元世祖忽必烈委托,,依照當時藏文的30個字母,創(chuàng)制出41個字母的新蒙古文字,,忽必烈頒發(fā)詔書推行,,官方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擴大其使用范圍,。
據(jù)史載,,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詔旨內(nèi)容,,上天眷命,,皇帝圣旨: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于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這塊石碑除有些字體殘缺外,,在“祚我皇元”后面多了“主者施行”幾個字。
李強介紹,,元代石碑本來就存世不多,,像這樣得以完好保存,且是八思巴文與漢文對照的圣旨石碑就少之更少了,。這樣的石碑不敢說在全國都罕見,,至少在河北省是非常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此次在定州發(fā)現(xiàn)的這塊元代八思巴文與漢字雙語圣旨石碑,,對于研究元代的文字、制度,、歷史,、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把這塊八思巴文,、漢文石碑叫‘有元加號大成之碑’,,是文廟的一件附屬文物,還沒有定級,過去只是當作一般文物進行保存,。”市博物館副館長杜會平介紹,,這塊石碑是研究我市歷史文化,特別是文廟歷史的重要文物資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