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喜正在麥田收割。
羅慶霞正在丈量麥田,。
□本報記者趙海濤,、趙子超、牛勇
追趕豐收的腳步
6月14日,,一場小雨后的定州格外炎熱,,驕陽炙烤得麥穗紋絲不動。在長安路北宮城村一塊麥田里,,“麥客”付新喜穩(wěn)穩(wěn)地駕駛著聯(lián)合收割機,,滾輪像一張“大嘴”,將成片的麥穗“吞”進肚里……
風(fēng)餐露宿,,千里搶收路
進入5月,,云南的小麥、油菜等農(nóng)作物陸續(xù)進入收獲期,。每年這時,,河南駐馬店人付新喜夫婦就開起自家拖車,,載上聯(lián)合收割機,奔赴云南的搶收戰(zhàn)場,。然后,,一路向北,,趕著莊稼成熟的節(jié)點,,先后到貴州、湖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收割小麥,,開啟一年的“麥客”征途,。
“因為氣候原因,今年的小麥比往年成熟得早,,我們已經(jīng)離開家一個多月了,。”付新喜說,為了搶收,,即使路過河南老家,,他們也沒顧上回家看看。
“莊稼人辛苦一年了,,小麥就是大伙兒的命根子,,必須搶收。所以再苦再累,,我們都得堅持,。”付新喜正色道,麥收時節(jié)往往天氣多變,,機手就要和老天爺搶時間,,他們夫婦倆每天不到6點就下地干活。趕上忙碌時,,一天要在高溫下工作十幾個小時,。
每天在驕陽暴曬的收割機上工作十余個小時,呼吸著夾雜著灰塵,、麥糠的空氣,,一般人不能承受。然而,,對于這份異常艱辛,、環(huán)境又極差的工作,付新喜夫婦早已習(xí)慣,。“都是土生土長的村里人,,有啥苦不能吃,?”
俗話說,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聊到吃住問題時,付新喜說:“以前的‘麥客’,,背上一包干糧,、一把鐮刀就轉(zhuǎn)戰(zhàn)南北。如今我們的條件好多了,,車上帶著煤氣灶,。每天簡單做點早飯就干活,中午基本上靠喝水充饑,,晚飯則是啥時割完啥時吃,,睡覺就在駕駛室擠擠。”
說話間,,付新喜心疼地說:“我一個大男人還好說,,就是老婆車上車下地跑,太辛苦了,,大熱天整天捂著長衣長褲,,換地塊時,還要跑在機器前引路,,嗓子都喊啞了……”
機具巨增,,收入?yún)s銳減
付新喜夫婦告訴記者,隨著收割機保有量不斷增加,,“麥客”的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了,。
今年,他們夫婦走的是與往年相同的路線,,但收入?yún)s只有往年的一半,。“收割機加拖車,總共20多萬元,。如果每年賺兩三萬元,,去掉維修、磨損,、日常開銷等,,實在是不掙錢。”付新喜嘆息著,。
來自河南漯河的“麥客”魏曉生,,印證了付新喜的說法。十幾年前,,魏曉生買了第一臺收割機,,加入到“麥客”隊伍,。“我剛買機器那會兒,收割機數(shù)量少,,市場大,,一部小型收割機不到一個月就能賺上萬元,干一年就能回本,。”魏曉生說,,后來收割機數(shù)量大幅增加,活越來越少,,再加上油價,、物價不斷上漲,,錢就越來越難賺了,。
眼看利潤越來越少,加上風(fēng)餐露宿,,魏曉生和伙伴們鄉(xiāng)情更切了,。“出來半個月,也沒賺到多少錢,。再往北走,,估計情況差不多。干完這幾天,,我們就打算回家了,。”付新喜說。
麥客大軍中的“夫妻檔”
微風(fēng)拂過,,周村鎮(zhèn)南宣村麥田里蕩起層層麥浪,,不遠處,幾臺收割機正在穿梭作業(yè),。機器的轟鳴聲,,驚起無數(shù)躲藏在麥田里的飛蟲……
每年6月上旬,我市近80萬畝小麥進入成熟期,,千余名收割機手云集于此,,開展“機收大業(yè)”。
“我們是從河南駐馬店市來的,,一路向北收麥子,。這不,6月12日中午剛到定州,,吃完午飯就下地干活了,。”機手王成龍說,他們夫妻已經(jīng)出來了20多天,,干完這里的活就回老家,,不打算往北走了,,因為家里孩子小,出來太久不放心,。
麥客,,一年中至少有一半時間都風(fēng)餐露宿,如同候鳥一樣,,與收獲的時令賽跑,。他們大多夫妻同行,一臺收割機就是一個臨時的家,。同鄉(xiāng)的麥客家庭組成一個車隊,,在外出作業(yè)時互相幫襯、相互照應(yīng),。車隊里分工明確,,男人當機手,女人做后勤,。
“我們同行的共有3臺車,,都是夫妻倆一起的,另外兩臺在附近村收割,。”王成龍說:“我們兩口子分工明確,,媳婦負責量地、收錢,,我負責開收割機,。”
“你是不知道,收麥子太苦了,吃不好,睡不好,晚上常常忙到后半夜。”王成龍的妻子羅慶霞說,,“如果有2個駕駛員,,輪換著開還輕松點,可雇司機要花不少錢的。自己干雖然累些,,但能多掙點兒錢,,孩子他爸硬是咬著牙拼命干。”
收割機“突,、突,、突”地前行,大片大片的麥穗齊刷刷被吞進“鐵嘴巴”,,瞬間便吐出金燦燦的麥粒,。
“吱!吱,!吱,!”收割機里傳出報警聲,原來是糧倉已滿。收割、清倉,、裝袋,,在滿是灰塵、麥糠的環(huán)境里,,麥客們無數(shù)次重復(fù)著這些活兒,。
“麥熟不等人,!”王成龍說,,一般情況下,他要從早晨7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多,。如果遇到陰雨天,,就得搶收,一分鐘也不能休息,。“上一站在山東聊城,,趕上陰天,為了不讓小麥被雨淋,,我連著收了一天一宿,。”
開收割機是個重體力活,,雖說王成龍三十多歲,,正當壯年,可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也會累得吃不下飯,。遇到天氣不好時,家家戶戶都想搶收,,他常常犧牲吃飯的時間,,餓了就拿燒餅、面包充饑,。
“這臺收割機是去年新買的,,國家還補貼了2萬元。”王成龍說,,“如今外出跨區(qū)作業(yè),,政府統(tǒng)一給提供需求信息,一路還免收通行費,,各地的農(nóng)機局還設(shè)立了服務(wù)站,,有個大事小情的也有人管,特別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