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上海浦東新區(qū)竹園小學,。92歲的于漪腰背筆挺,、聲音洪亮,,她在為浦東新區(qū)基礎教育工作者講課,,一講就是45分鐘……
躬耕教學事業(yè)70載,,她這樣理解當老師:“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xiàn)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我22歲大學畢業(yè)出來做教師,,至今不敢有絲毫懈怠。”
于漪,,我國語文特級教師,、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改革先鋒”,、“人民教育家”,、“最美奮斗者”。面對贊譽,,她說:“我只是克勤克儉做了一些工作,,說到底就是堅守了一個新中國教師的本分。”
“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我就在腦子里‘過電影’”
1951年,,于漪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教育系,最初教歷史,,后來轉崗教語文,。開始的語文課并不成功。聽于漪講罷課文《普通勞動者》,,坐在后排聽課的組長徐老師有些失望:“你雖然在教學上有許多優(yōu)點,,不過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里,你還不知道呢,。”“b,、p、m,、f不認識,,漢語語法沒學過”,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里?于漪不服輸,,“那時候,,我每晚9點前工作,9點后學習,,兩三年下來,,把中學語文教師該具備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該具備的文,、史、哲知識,,該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過了一遍,。”
為了摸索教學的門道,于漪常站在窗戶外“偷師”別的老師,。“我開始嘗到庖丁解牛的滋味”,,備課時,她把要說的每句話都寫下來,,然后像改作文一樣修改,,之后再背下來、口語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我就在腦子里‘過電影’,這堂課怎么開頭,、怎么鋪展開來,、怎樣形成高潮、怎樣結尾,。”從宿舍到學校的路上,,于漪不知多少次邊走邊琢磨。
靠下苦功夫,,“不入門”的于漪成為行家里手,。1977年,電視里直播了一堂于漪執(zhí)教的語文課《海燕》,,人們爭睹她上課的風采,,成為一時熱議話題。也是那一年,,于漪帶教的兩個原本底子薄弱的畢業(yè)班,,創(chuàng)造了整班考取大學的成績。
“我不斷地反思,,一輩子上的課有多少是教到學生心中的”
1985年,,于漪被任命為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校長。那時,,老師們出勤稀稀拉拉,,有的學生涂脂抹粉,甚至賭博,、酗酒也時有發(fā)生……師范學校,,培養(yǎng)的是未來的老師啊,!于漪大刀闊斧,,實施了一系列在當時十分引人注目的舉措:教師實行坐班制,,學生剪長發(fā)、穿校服,,全校開展“什么是當代師范生真正的美”專題討論,。
“那時穿校服是件新鮮事,,女生們都很抵觸,。于校長知道后,就鼓勵我們學生參與設計,、決策校服款式,。”上海市楊浦區(qū)教育工作黨委副書記、教育局局長卜健笑著回憶,。
教師,、師范生“兩代師表一起抓”!學校風氣漸漸變了,,“一身正氣,,為人師表”成為全校共識。后來,,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一躍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龍頭學校,。
“我不斷地反思,一輩子上的課有多少是教到學生心中的,。”于漪一字一句地說,。這些年來,作為班主任,,她將“差班亂班”帶成了先進集體,;作為校長,她使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成為全國先進,;作為導師,,她培養(yǎng)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教學能手。
“我甘愿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老師‘踏’過去”
“教育質量說到底是教師質量,。再忙再累,不能忘記自身的修為,。”今年教師節(jié)前夕,,面對臺下的年輕教師,于漪諄諄善誘,。這位鮐背之年的老人講課全程脫稿,、思路清晰,工作人員放在她背后的靠墊完全沒派上用場,。
不但給學生當老師,,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于漪就給老師當老師。“我甘愿做一塊鋪路石,,讓中青年老師‘踏’過去,。”于漪首創(chuàng)了師徒“帶教”方法——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yǎng),、組長負責制,,通過研學一體化促進教師成長。
做“大先生”,!于漪總是這樣勉勵年輕的老師們:“什么是教師,?教師就是給學生點亮人生明燈的,自己首先要心中有太陽,,努力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她這樣理解“大”:“中國人造字妙不可言。‘大’就是一個人張開雙臂擁抱祖國,、擁抱人民,、擁抱世界,做‘大先生’就要有這樣的氣派,、這樣的格局,。”
于漪有一句名言:“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累嗎,?于漪說:“當我把生命和國家命運,、人民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時,我就覺得我永遠是有力量的,,仍然跟年輕人一樣有壯志豪情,!”
人民日報記者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