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第三中學,,一堂妙趣橫生的數學課正在進行,。電子白板上,函數圖像不斷變換,,學生們目不轉睛,,在直觀的畫面中對數學思維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教多年的數學老師張曉東對信息化教學手段贊不絕口:“課堂有趣了,,學生的興趣也提起來了,,課堂效率大幅提升。”
為解決城鄉(xiāng)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保德縣加大投入力度,,對義務教育學校網絡與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目前擁有教學觸控一體機的學校達到100%,。搭乘著信息化的快車,,城鄉(xiāng)教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保德縣教育科技局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2020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出口帶寬100兆以上的學校比例達99.92%,。98.3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數量達429萬間,其中83.16%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學校網絡教學環(huán)境全面改善,。
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信息化教學水平也在持續(xù)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通過互聯網“走進”名校名師的課堂,,看見了更廣闊的世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回民第二小學與中衛(wèi)市海原李旺中心小學,、吳忠市鹽池大水坑小學等形成結對幫扶,,城鄉(xiāng)孩子同上一堂課,。“農村孩子們和屏幕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學習的時候,他們特別開心,。”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黃莉說,,“為提升區(qū)域課后服務質量,我們還將自主研發(fā)的‘給寧夏兒童的通識素養(yǎng)大課’分享給轄區(qū)內所有小學,,實現資源共用,。”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6.4萬個教學點實現了設備配備,、資源配送,、教學應用的“三到位”,惠及400多萬偏遠地區(qū)孩子,。2022年3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其中包括19個版本,、452冊次教材的課程教學資源共19508條,,可供廣大師生自主免費使用。
人民日報記者閆伊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