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紳光 李沛涵 李征航
5月12日,在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內,,全國勞動模范張赫正跟幾名青年技工一同探討創(chuàng)新方案,。這樣的場景,在車間日常工作中再平常不過,。
張赫(右二)和同事探討創(chuàng)新方案,。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紳光 攝
張赫是河北長安的汽車調試工。剛生產下線的車輛就是由他這個工種負責調整,、測試,、檢修后才能交付,不僅關系到車輛的出廠質量,,更關系到駕駛者的人身安全,。
在一次次困難解決、一個個難題攻克的實踐過程中,,張赫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經他之手“治愈”的車輛已超過10萬臺,解決技術難題40余項,,累計創(chuàng)效超千萬元,。
“汽車像人一樣會‘生病’,,關鍵要讀懂它的‘語言’。”張赫自創(chuàng)了一套“望,、聞,、聽、感”診斷法,,快速定位汽車故障,。
“望”,即從車體外觀到內飾,、再到底盤件進行全面檢查,,通過仔細檢查來尋找問題;“聞”,,主要依靠氣味來判斷汽車部件的工作狀態(tài)是否正常,;“聽”,則通過車輛行駛或部件運行時發(fā)出的異響判斷車輛的故障點,;“感”,,側重利用身體對溫度和振動的感知來判斷車輛存在的問題。
生產線上,,工人對車輛進行檢驗,。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紳光 攝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這是我的工作態(tài)度和精神追求,。” 張赫說,。
“新長安之星”是河北長安打造的一款經典產品,在試生產過程中,,遇到了中門調整難題,。“我們調試的精度一般是毫米級的,比如說前門與中門的間隙是5±1毫米,,沒有進行技術改良以前,,需要很多調試工齊上陣,花費超出生產節(jié)拍幾倍的時間來調整,,效率非常低,。”張赫告訴記者。
為突破這一瓶頸,,他積極探索,、潛心研究,創(chuàng)新提出“張赫調整法”,。該方法將中門調整流程細化為18個精準步驟,,涵蓋每個動作的力度把控,,先調平、再調正,、最后調間隙,,使每輛車都達到最佳狀態(tài)。此方法推廣后,,操作人員由5組10人減少至3組6人,,一次交驗合格率提升近80%,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
生產線上,工人對車輛進行檢驗,。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紳光 攝
張赫是同事們眼中的“技術控”,,分享“秘籍”也是毫無保留。2016年,,“張赫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掛牌成立,。在他的引領下,構建起課題認領,、最佳實踐,、精準培訓的高效工作機制。
依托這一平臺,,張赫創(chuàng)新采用“以賽代訓”模式,,打造“新手變熟手、熟手變能手,、能手變高手”的人才成長通道,,營造出濃厚的比、學,、趕,、幫、超工作氛圍,,為企業(yè)培育大批工匠人才,。
“簡單的事情要重復做對,重復的事情要用心做好,。”張赫常對徒弟們說,。如今,他的弟子們已在全國技能大賽中屢獲佳績,,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高技能人才培養(yǎng)方面成果豐碩,。目前,2人在全國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技能大賽上獲獎,,6人在省級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大賽上獲獎,。
榮譽展示,。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趙紳光 攝
從一名普通技工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技能專家、全國勞動模范,,張赫勤學苦練,、深入鉆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如今,,這位“汽車醫(yī)生”依然每天穿梭在車間,用他的“火眼金睛”守護著每一輛駛下生產線的長安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