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景縣堅持傳承當地傳統(tǒng)銅胎畫琺瑯技藝,。2013年7月,,張會芬被授予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年9月,,銅胎畫琺瑯技藝入選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她創(chuàng)作的琺瑯作品《四節(jié)提盒》榮獲該年度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藝杯”金獎,。(7月29日河北日報)
建于隋唐,、興于明清的大運河縱貫南北,是中國古代聯通燕趙大地與江南水鄉(xiāng)的經濟“大動脈”,。一條大運河,,千古興衰事。悠悠流淌的運河滋養(yǎng)了兩岸因水而聚,、因河而興的勞動人民,,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在歲月流轉中如沙淌底,、靜靜沉淀,,化作一項項充滿智慧的民間工藝,在今天訴說運河古韻,、千年風流。運河文化是勞動人民的文化,,傳承至今的民間工藝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從開鑿大運河到漕運通南北,從水殿龍舟到河岸碼頭,,運河的興衰史也是勞動人民的奮斗史,。
中國人歷來崇尚艱苦奮斗、苦干實干,,也善于在歷史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靈感,。伴隨著船工的呼號、來往客商的叫賣,,運河強大的交通輻射作用為兩岸的興盛提供了獨特的發(fā)展契機,,誕生了極富勞動人民風采的民俗文化和精湛技藝。浙江的宮廷杭繡,、天竺筷,,江蘇的蘇繡、桃花塢木刻年畫,,山東的魯錦和濰坊風箏,,河北的武強年畫、武術雜技,,這些曾經或獻于皇家,、或為謀生計的民間技藝記錄了當年運河兒女的辛勞與智慧,為后人留下珍貴的歷史印記和研究資料,,展示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推動歷史,、記錄歷史的強大力量。
傳承運河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需要有“一把老琴,打磨新曲”的覺悟,。起源歐洲,、明清時傳入我國的畫琺瑯工藝制作工藝繁雜,經燒結,、彩繪,、拋光、鍍金而制成的金屬工藝品色彩鮮艷,、外表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我國的畫琺瑯工藝在傳承過程中既不是照搬歐洲工藝,,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充分吸取中國古典技法,創(chuàng)造出更具中國特色的精致藝術品,。2014年北京APEC峰會上送給與會各國元首的景泰藍賞瓶,,便是民間藝人張會芬在開光部分采用了與景泰藍工藝齊名的老北京傳統(tǒng)技藝“銅胎畫琺瑯”制作而成,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目光,。由此可見,,民間工藝的傳承并非簡單的臨摹與復制,更應與時俱進,,在不斷完善中發(fā)展和成長,,才能一如既往保持向上的動力與活力,讓傳統(tǒng)工藝煥發(fā)新氣息,。
運河南北相隔千里,,文化風俗不同、人文習慣各異,,但運河猶如一條紐帶,,使東南沿海地區(qū)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更為直接而緊密,特別是元朝實現全國統(tǒng)一以后,,直至明,、清兩朝,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從而奠定了祖國大一統(tǒng)局面的堅實基礎,。今天,我們沿著運河古道追尋民俗工藝,傳承并弘揚運河文化,,更大的意義在于展現中國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和統(tǒng)一性,、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讓文化自信入腦入心,為構建強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不竭動力,。
古老的大運河流淌過了漫長的歲月,,她以其寬厚的胸懷滋潤了沿岸廣袤的土地,承載著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固其本才能強其末,,今天的我們要講好運河故事、保護運河記憶,、傳承運河文明,、建好大運河文化帶,讓運河文化如載舟之水浩浩湯湯,、川流不息,。(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