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燕趙情長
——河北省對口支援西藏阿里地區(qū)紀實
由河北省援建的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扎布讓村,。河北日報記者霍艷恩攝
西藏阿里,,與河北相隔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內地一半,,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qū)之一。當地有句諺語:“這里的土地如此荒蕪,,而通往它的門徑如此之高,,以至于只有最親密的朋友才會前來探望我們。”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河北省對口支援阿里地區(qū),,重點支援日土、札達兩縣,。
“對口援藏工作是黨中央賦予河北的光榮任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做好對口援藏工作作為踐行“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檢驗,,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真情援藏、科學援藏,、持續(xù)援藏,,為阿里發(fā)展注入河北力量。
雪域高原,,見證燕趙情長,。到目前,河北省共派出9批337名援藏干部人才進藏工作,。“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援藏資金11億元,實施項目49項,,使阿里地區(qū)特別是日土,、札達兩縣各項社會事業(yè)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發(fā)生巨變,,當地各族群眾正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小康,。
殷殷民生情
惠民工程溫暖人心
每逢七八月旅游旺季,藏在札達縣深處的扎布讓村就會熱鬧起來,。
36個床位早已客滿,,訂房電話還響個不停。家庭旅館的負責人金珠德吉跟丈夫合計:“要不明年把房子再擴建一層,?”
金珠德吉的心氣兒,,來自于河北的真情幫扶。
二層小樓里,,沙發(fā),、電視、冰箱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廚房里沼氣灶一點就著,。金珠德吉咧嘴一笑:“現在這生活就像翻了個天,!”
曾經的扎布讓村,,“一方水土,難養(yǎng)活一方人”,。50歲的金珠德吉這樣描述當年青黃不接的日子,,“地里的青稞早早就被捋光,磨成面后,人們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一根扁擔兩只桶,,摸黑就出門,到了才發(fā)現,,水井邊站滿了人,。”
2017年,河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札達縣委常務副書記杜杰英來了,。
“他白天走村入戶,晚上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召集起來聊天,,給村‘號脈’,。”村干部次仁多杰介紹,當時全村沒有一寸硬化路,,土坯房里煙熏火燎,、黑咕隆咚,不少房子都是危房,。
“杜書記讓全村人看到了希望,,那年河北投入4000萬元,從房屋拆遷,、建設再到回遷,,整體援建了札達縣扎布讓小康示范村。”次仁多杰清楚記得,。
七月飛雪,,在河北是奇聞,在阿里卻司空見慣,。當地10月入冬,,次年5月才漸漸解凍。為搶工時,,河北援藏工作隊10多名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起早摸黑,頂著寒風扎在工地上,。
土地有些硬,,夾雜著石塊,鎬下去咣咣直響,。鋤頭把震斷了,,趕緊換;虎口震裂了,,布條一纏接著干,。背扛肩挑,,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褲,夜深回駐地才發(fā)現,,凍得硬邦邦,,脫都費勁兒。在那些長風呼嘯的夜里,,只有一塊不足兩平方米的電褥子為他們驅寒,。
175天后,村莊煥然一新,。
柏油路將村民送到家門口,,路燈亮了,連成了線,。村民家里,,原本沾著煤灰的灶臺全部貼上了瓷磚,被煤煙熏黑的墻壁重新粉刷了,,露著橫梁和土磚的屋頂做了吊頂,。新生活由此開啟。
“現在不愁吃,、不愁穿,,靠著這棟房子和家庭旅館的生意,去年一年就賺了17萬元,!”金珠德吉說,,能過上好日子,是托河北“親人”的福,。
一任接著一任干,。2019年7月,新一輪援藏以來,,河北省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籌集資金18508萬元,80%聚焦民生領域短板,,保障援藏項目順利實施,。
入戶、開會,、討論……上任頭一個月,,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領隊、阿里地委副書記韓學軍就在高原反應與高強度工作中度過,。先后行程2萬余公里,,跑遍日土、札達兩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29個行政村,、58個作業(yè)組,,曬黑了臉,,記滿了流水賬,,也摸清了家底。
札達縣人民醫(yī)院是一座破舊的兩層小樓,,內外科在一起,;手術室在二樓,病人來了,,還要抬到二樓去做手術,。更令人揪心的是軟件:十幾名醫(yī)生中,只有2人有行醫(yī)執(zhí)照,。
“馬上協(xié)調”“越快越好”……辦好關系民生之本的實事,,一年后,河北援建的札達縣人民醫(yī)院住院部新樓順利落成,。
在河北醫(yī)生手把手地帶動下,,阿里地區(qū)的醫(yī)療水平也大大提高。據了解,,自2015年8月開展組團式醫(yī)療援藏以來,,河北援藏醫(yī)療專家為7000多名農牧民開展免費診療,阿里地區(qū)人民醫(yī)院成功創(chuàng)建“三乙”,,日土,、札達兩縣人民醫(yī)院均已通過“二乙”驗收,當地患者滿意度由2014年的89%提高到97%,。
援建學校,、農村文化室、城鎮(zhèn)基礎設施……5年來,,河北實施的各項民生工程惠及農牧民1611戶,、6193人,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條件,。
由河北省援建的札達現代農業(yè)園區(qū),。河北日報記者霍艷恩攝
濃濃發(fā)展情
奮斗鋪實小康之路
“天氣好,上班了,!”7月26日,,天剛亮,札達縣托林鎮(zhèn)托林組村民羅布的家門就被敲響了,,那是鄰居邀他一起上班,。
戴好口罩、草帽,,穿好工作服,,羅布“全副武裝”來到村里的現代農業(yè)園,,開始一天的工作??粗L勢喜人的蔬果,,羅布管護時更加小心翼翼,滿心歡喜地期待著今年的豐收,。
曾經的托林鎮(zhèn)是典型的“燈下黑”:離縣城雖近,,可自身無任何產業(yè),雖然早些年在河北的幫助下建了幾座蔬菜大棚,,但規(guī)模小,、缺技術、沒組織,,這讓好東西一直賣不上好價錢,。
河北第七批援藏干部、札達縣副縣長張海生了解情況后拿出計劃:擴建蔬菜大棚基地,,成立合作社,,引入企業(yè)做管理,往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路上走,。
很快,,河北投資新建了98個種植大棚,并將其打造成大規(guī)模的札達縣現代農業(yè)園區(qū),。
“把土地租給合作社,,每畝地可得1500元,到種植基地務工,,順便也能跟技術人員學種植,,每天能賺300多元工資,除此之外還能拿到利潤分紅,。”羅布滿意地說,,農業(yè)園可是大家伙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心齊了,,發(fā)展就快,。托林組憑借著“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把蔬菜大棚發(fā)展成了有規(guī)模,、可持續(xù)的“大”產業(yè),。2019年,札達縣現代農業(yè)園區(qū)生產蔬菜,、瓜果共600余噸,,年收入達500萬元,安置貧困群眾就業(yè)100余人,,人均增收4000余元,。
雖然高寒缺氧,,卻也風光奇特。阿里更需要一條讓風景變“錢景”的可持續(xù)致富路,。
對發(fā)展旅游這項工作,,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區(qū)旅發(fā)局副局長高彥武干得用心用情用力,。
他總戴著一頂印有阿里旅游標識的防曬帽,。出門調研,,動輒幾百公里的路途,,餓了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愛用手機拍下眼前的湖光山色,,上傳、發(fā)布,。
通過他的牽線搭橋,,今年4月,風云旅游服務公司落戶噶爾縣獅泉河鎮(zhèn),,還投資建設了班公湖度假村基礎設施,,目前已部分運營。
“此時是雪中新綠,,秋天是層林盡染……”高彥武說,,旅游業(yè)能給藏族同胞帶來好日子,這兩年光自駕游客就翻了一番,。
一道風景線帶火一條產業(yè)鏈,。
羊絨等農副產品身價大漲,這可樂壞了河北第九批援藏隊隊員,、日土縣副縣長丁會強,。
在他的操持下,今年日土縣實現了全縣羊絨的“統(tǒng)一收集,、競價拍賣,、規(guī)模銷售”。前不久,,河北清河縣企業(yè)以高于市場價100多元的價格競得了“日土羊絨”統(tǒng)購資格,,2300多戶農牧民人均創(chuàng)收1700余元。
“輸血”更要“造血”,。河北省充分挖掘日土,、札達兩縣資源優(yōu)勢,圍繞培育市場,、扶持支柱產業(yè)發(fā)展,。截至目前,,對接洽談企業(yè)34家,推動項目落地3家,,簽約待落地2家,,達成意向12家,為兩縣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活力,,使其貧困發(fā)生率從2015年底的28.7%下降到0,。
工人在札達現代農業(yè)園區(qū)采摘葡萄。河北日報記者霍艷恩攝
綿綿手足情
無私奉獻冀藏同心
穿行于阿里,,在河北援建工程的工地上,,總會看到潔白的哈達。那是藏族人民的祝福,,也是冀藏情深的見證,。
7月27日深夜,噶爾縣阿里地委機關,,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委副秘書長李勇的辦公室,燈還亮著,。作為援藏項目監(jiān)督組的負責人,,他正對著一摞項目進度報告冥思苦想。
李勇曾生過一場大病,。那是今年3月,,他不明原因頭疼,開始沒在意,,直到4月的一天,,他在施工現場,突然栽倒在地,。到醫(yī)院一看,,原來是長時間加班勞累缺氧造成的腦損傷、輕梗塞,。被工作隊送回內地治療,,不到一個月,他就又返回阿里,,照樣還是“拼命三郎”,。
“去年7月入藏的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已推動實施20個項目開工建設,,另有9個項目將陸續(xù)開工,。”阿里地委委員索南才旦感慨,河北來的援藏干部,讓他深刻理解了“效率”這個詞語,。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朔吆毖?、生活不便、語言不通等困難,,一批批河北援藏干部為阿里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脫貧攻堅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在阿里地區(qū)婦幼保健院工作時,,河北援藏醫(yī)生郭麗俠用了30天,行了5049公里,,到過海拔5566米,,深入阿里地區(qū)7縣37鄉(xiāng)鎮(zhèn)的衛(wèi)生院,,對婦幼保健衛(wèi)生人員進行政策培訓和業(yè)務指導,。
“一次行車趕赴迪雅鄉(xiāng),一路都是艷陽高照,,不想途中一片烏云突至,,暴雨傾盆而下。”郭麗俠回憶道,,由于路兩側群山毫無植被,,暴雨引發(fā)的洪水很快從山上傾瀉下來。車子只能在急速奔馳中與洪水展開生死競速……
“怕她走,,因為醫(yī)院需要這樣一個專業(yè)素質過硬,,干起活來又像牦牛一樣的帶頭人;又怕她不走,,生怕這么好的人萬一累倒了……”阿里地區(qū)婦幼保健院院長明瓊桑姆提到她,,動情地說。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阿里是故鄉(xiāng),藏民是親人,。”河北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區(qū)公安處副處長唐春青說,“這是所有河北援藏干部的真情實感,。”
今年6月,,唐春青從獅泉河鎮(zhèn)出發(fā),翻達坂,、走懸崖……9個多小時后,,終于到了措勤縣江讓鄉(xiāng)美朵村,。聽說唐春青來了,“親戚”益西卓瑪連忙從地里跑了回來,。
“我們一家4口擠在狹小的土坯房里,,靠種青稞的微薄收入度日。老唐有空就來看我們,,介紹我去接受就業(yè)培訓,,還幫我的小女兒聯(lián)系了河北師大西藏班,讓她免費讀了高中,。”益西卓瑪一邊說著,,一邊把家里最好的酥油茶、牛肉干往唐春青手里塞,。
這一次,,唐春青又自掏腰包給他們送去了幾千塊錢和許多生活物資。益西卓瑪指著桌上的熱水壺,、身上的棉衣,,還有滿桌的藥,又指指唐春青,,高高豎起大拇指,,“都是老唐幫忙置辦的。”
藏漢一家親,,冀藏心連心,。不論是在日土,還是在札達,,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一條寬闊筆直的馬路。作為縣城主干道之一,,它們都有一個親切的名字:河北路,。
“這是河北帶來的幸福路。”札達縣政協(xié)主席普阿瓊這樣說,。(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