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彎連彎,哎嗨喲,;九曲回轉(zhuǎn)往前趕,,哎嗨喲,;一聲號子我一身汗,哎嗨喲……”
運河水宛如明鏡般,,清晰地映著雨后的天空,。張俊正望著運河,亮開嗓門唱起了船工號子,,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回蕩在空中。
今年73歲的張俊正,,是河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滄縣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之一。他告訴記者,,過去沒有鐵路的時候,,大運河就是“高速路”,各種物品都靠運河的船只運輸,,當時的捷地村非常繁華,。沒有機械的時候,船只啟程或靠岸都要靠纖夫拉,。號子是提示大伙兒一起使勁兒的信號,。流傳了數(shù)百年的船工號子,是鮮活的運河記憶,。“能將這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張俊正是滄縣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之一,。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曉曉 攝
在滄縣,,作為南運河的主要分洪河道之一,捷地減河自西向東流向渤海,,與南北流向的大運河在捷地村形成一個臂彎,。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捷地村自古就有“水旱碼頭”之稱,。行走在河北滄縣的大運河畔,,耳邊響起號子聲,仿佛讓人又回到了曾經(jīng)繁忙的運河,。
從2007年開始,,滄州市有計劃地將運河船工號子整理成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如今,船工號子已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成為京杭大運河一張響亮的名片,。
“目前,,我們已擁有非遺項目32項。為了更好地傳承運河文化,,滄縣成立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導小組,。”滄縣大運河辦鄭平平告訴記者,滄縣將繼續(xù)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展現(xiàn)千年運河綿延鮮活的歷史文脈,,滿足人們?nèi)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
晨曦中的南運河和減河。王劍江 攝
“古色古韻的御碑苑,,蜿蜒流淌的運河水……走著,,看著,這些景,,總也看不厭,,拍不完。”運河兩岸,,或舉著手機,,或架著相機,或擺弄著航拍器,,總能看到一個喜歡攝影的人在專注地拍攝,。今年54歲的王劍江是滄州市黑白藝術攝影協(xié)會主席。作為土生土長的滄州人,,王劍江對大運河有著深厚的情感,,每隔幾天就要到大運河邊,記錄這里的變遷,。
捷地減河的變化。王劍江 攝
為了見證發(fā)展的印記,,王劍江珍藏了很多滄州有地標意義的老照片,。“我喜歡拍攝,希望用鏡頭記錄更多的家鄉(xiāng)變化,,拍出多彩的生活,。”他遵循老前輩們走過的路,用無人機拍出同高度,、同角位的好照片,,用對比的形式記錄滄州的發(fā)展和變遷。
“這是我四年前拍攝的捷地村,,當時捷地減河都干涸了,,附近村民在河道放羊,。再看今年上半年拍的同一位置的照片,水草豐茂,,宛如煙雨江南,。”王劍江激動地說。
建設中的滄州園博園,。王劍江 攝
占地4000畝的滄州園博園內(nèi),,北山拔地而起,主園區(qū),、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和大化工業(yè)遺存提升改造3個板塊均顯現(xiàn)雛形,;百獅園中,潺潺運河水緩緩流淌,,不遠處的滄曲書舍,,大運河文化攝影展生動展示運河文化;改造提升中的運河公園里,,人們忙著拍照合影,,即將建成的兒童游樂場已顯現(xiàn)出輪廓……
據(jù)了解,今年以來,,滄州市謀劃推進18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點項目,,加快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帶、運河生態(tài)景觀帶,、全域文化旅游帶,、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帶,推動構(gòu)建“河為線,、城為珠,、線穿珠、珠帶面”的融合發(fā)展格局,。
一艘船即將通過桑拓橋,。王劍江 攝
如今,漫步大運河河畔,,處處涌動著新生,。不只是滄州,在衡水,、廊坊,、邢臺、邯鄲,、雄安新區(qū)等大運河流經(jīng)之地,,昔日運河兩岸都煥然一新。河北正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擦亮運河文化名片,。賞運河風景,、品運河文化、聽運河故事,、傳運河精神,,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的燕趙大地迎來了蝶變,沿線城市大放異彩,,大運河正在重現(xiàn)燦爛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