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鄧光韜 袁立朋 張建勛 實習生 耿子涵
“如果把濕度增加2%,,火力調(diào)小半檔,,面粉的表面張力會更好。”
“對,,火力先維持原樣吧,,只調(diào)整濕度,,上蒸箱試一次。”
5月5日下午,,郝欣和同事在正定縣塔元莊村同福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園里,,圍繞著一個面粉蒸制的壽桃討論著。
正定縣塔元莊村。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金黃色的壽桃外形飽滿,,但郝欣并不滿足,,她的目標是把壽桃蒸出奶油般的光澤,“不是奶油,,要勝過奶油,!”
郝欣(右)和同事研究花饃制作技術(shù),。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今年40歲的郝欣是塔元莊村村民,,來同福集團工作前,她和丈夫張增福都在外打工,。丈夫干建筑行業(yè),,一年到頭隨著工程跑,她在石家莊的商超做銷售,。“那個時候想家呀,,兒子一打電話找媽媽,我就特想哭,。”
郝欣和同事們制作的花饃,。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2020年,塔元莊村和同福集團聯(lián)合成立的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園開始招聘,,這個項目建在塔元莊村東南,,是個集食品加工、智慧農(nóng)業(yè),、餐飲,、演藝、研學,、旅游等為一身的綜合體,,待遇不錯,還給員工上五險,,郝欣當即辭職回來,,成為示范園的一名員工。
塔元莊村和同福集團共同建設的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園,。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從家里騎電動車到單位,郝欣只用5分鐘,,每天不僅能照顧婆婆,,還能照顧上幼兒園的二兒子。“現(xiàn)在這才叫家,,那種幸福感,,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詞描述,。”郝欣說。
站在郝欣家27樓的陽臺上向南望去,,寬闊的滹沱河緩緩向東流淌,,兩岸的景觀帶盡收眼底。“你看,,現(xiàn)在的風景多美啊,,但我剛嫁過來的時候,可不是這樣,。”郝欣回憶道,。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塔元莊同福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園參觀。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2003年,,剛嫁到塔元莊的郝欣特別不適應:塔元莊位于滹沱河大堤下面,,三面環(huán)堤,一下雨,,大街小巷遍布泥水坑,,自行車推著都走不動;出村的路也是泥土路,,沒有公交車,,送貨的大車來塔元莊,每車要多收5元錢,。“有女不嫁塔元莊” ,,這句當年廣為流傳的話,成了郝欣心底的隱痛,。
2008年,,塔元莊以舊村改造盤活了土地資產(chǎn),2年后,,全村2000多名村民搬進了新樓房,。郝欣家免費分到了120平方米和98平方米兩套房子,老人住大的,,他們一家住小的,一家人其樂融融,。
俯瞰塔元莊村,。資料圖片
漫步在塔元莊“滹沱半島小區(qū)”里,不同種類的喬木,、灌木和10余種花卉點綴在樓宇間,,一場夏雨過后,更加葳蕤,,不經(jīng)意間走到一個轉(zhuǎn)角,,都能遇見“美”,。郝欣說:“我們現(xiàn)在是居住在農(nóng)村,生活在城市,,你說對不對,?”
工作之余,郝欣帶著小兒子張思皓在村中散步,。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隨著影響力的提升,,郝欣工作的示范園游客越來越多,高峰時能達到每天2萬余人,,郝欣的花饃技術(shù)也越來越高超,,能制作出20多種樣式的動物、花卉圖案,。“現(xiàn)在小兒子都叫我‘花饃大神’,!”郝欣邊說邊笑。
這幾年,,郝欣考了駕照,,買了新車,他對上高中的大兒子說,,“你好好用功,,等你考上了大學,媽媽能開車送你去報到,。”
拿著媽媽郝欣制作的花饃,,張思皓為媽媽點贊。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袁立朋 攝
“我們村是向著三個方向發(fā)力,,走‘半城郊型’經(jīng)濟路子的,。”塔元莊村黨委副書記曹建輝說。近年來,,塔元莊村圍繞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旅游和康養(yǎng)三個領(lǐng)域建設了多個產(chǎn)業(yè)項目,為村集體打下了堅實經(jīng)濟基礎,,最新謀劃的“塔元盛世康養(yǎng)小鎮(zhèn)”已經(jīng)開工建設,,首批工程今年就能竣工。2022年,,塔元莊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達到了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