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走進被譽為“中國工筆畫之鄉(xiāng)”的邢臺寧晉縣河渠鎮(zhèn)褚家莊村,,筆直的街道干凈整潔,,兩側文化墻上展示的工筆畫作品栩栩如生,,在老鄉(xiāng)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慕名已久的農民畫師趙艷文的家。
說是家,,其實這也是趙艷文和哥哥創(chuàng)辦的工作室,。
院落里的竹林沙沙作響,微觀的連廊曲徑通幽,,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讓人在夏日艷陽下躁動的心瞬間安靜了下來,。
推門而入,,記者就見到了正在伏案創(chuàng)作的趙艷文,,在他的畫案上擺著一幅半成品,上面嬉戲的小鹿呼之欲出,。“我這幅畫,,畫一周了,接下來主要是上色,,至少還得一周才能完工,。”趙艷文帶著記者邊走邊聊,《紅樓十二釵》《竹林七賢》一幅幅讓他得意的畫作,,人物栩栩如生,,靜物形態(tài)逼真。
褚家莊村的村民在文化墻前欣賞工筆畫,。
趙艷文告訴記者,,來工作室上班的人,多是村里的左鄰右舍,。這份工作對工筆畫質量有要求,,但對作畫時間沒有限制,所以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農忙時可以務農,,農閑時來工作室畫畫打工,,干一天最多可以掙200多元。“我們畫室目前大部分是訂單式創(chuàng)作,,也有一些銷往各地的畫廊,。你看,像這樣一幅常規(guī)的人物花鳥畫,,基本需要十多天才能畫完,。”趙艷文說。
寧晉縣工筆畫小鎮(zhèn),。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攝
據了解,,寧晉工筆畫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發(fā)展,現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工筆畫基地,。許多村民靠著工筆畫增收致富過上了好日子,。褚家莊村畫室開辦最早、規(guī)模最大,、學員最多的當數趙艷飛和趙艷文兄弟二人,。
“我的父親趙印存退休前是我們當地中學的美術老師,擅長工筆畫和鋼筆畫,,我跟哥哥從小耳濡目染,,跟隨父親學習工筆畫,1996年我哥帶著十幾幅花鳥作品去了北京潘家園,,沒想到畫被一搶而空,,賣了1000多塊錢,這件事情在我們村一下子就傳開了,。”趙艷文說,,不少鄰里鄉(xiāng)親看到畫畫也能掙錢,紛紛把自家孩子帶過來,,想要學畫畫,。于是,兄弟倆決定開辦畫室,,免費教學,,學員學成后可以自己開辦畫室,也可以留在兄弟倆的畫室工作,。
趙艷文畫室內,,兩名畫師正在工筆畫創(chuàng)作。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攝
在畫室,,一位頭發(fā)花白的阿姨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只見她戴著眼鏡,手拿畫筆,,一筆一筆認真描摹,,專注的樣子絲毫不輸年輕人。走上前去,,在攀談中才知道,,這位阿姨叫汪萍杰,今年已經68歲了,,她是專門從黑龍江過來學畫的,,是這里年齡最大的學員。“我有親戚是這個村的,,聽她提到過這里的工筆畫,,我本身對畫畫很有興趣,,所以就想來學學,來了一年多,,現在已經獨立完成的作品有十來幅,。”汪萍杰告訴記者。
趙艷文父親趙印存的代表作《寧晉古今名勝16景》(部分),。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攝
從趙艷文畫室的后門出去,,有一條蜿蜒的連廊橋,記者沿著橋來到他哥哥趙艷飛的文化大院,,只見一個三百多平方米的畫室內,,二十幾張畫案整齊擺放,十來位畫師正埋頭認真創(chuàng)作,。
走到旁邊的電商直播間,,趙艷飛對正在打包的學員叮囑道:“這批畫是廣州的客商定的,明天就要發(fā)走,,你們再仔細檢查一下,,看看有什么遺漏的,。”他介紹,,目前畫室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以仕女、花鳥,、人物等為主,,深受市場歡迎。
學員為工筆畫作品上色,。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攝
如今,,有了電商,工筆畫作品就像插上了翅膀,,遠銷到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寧晉縣年繪畫作品超10萬件,,產值可達上億元,。
為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2021年以來,,寧晉縣以河渠鎮(zhèn)褚家莊村為依托,,打造“工筆畫特色小鎮(zhèn)”,包括建設工筆畫服務中心,、工筆畫體驗館,、寫生游園等配套設施。一些不會畫畫的村民靠著開民宿,、飯店等也吃上了工筆畫發(fā)展帶來的“旅游飯”,。
褚家莊村的農民畫師在村內文化墻上繪畫。
近期,“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中國當代工筆畫家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花鳥、山水方向采風寫生活動在邢臺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工筆畫“大咖”分三批走進寧晉和云夢山,、九龍峽以及保定太行山區(qū)等地創(chuàng)作寫生,以畫工筆畫的方式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推動京津冀藝術交流與協同發(fā)展,。
河渠工筆畫小鎮(zhèn)的景觀墻。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劉俐驗 攝
寧晉現有工筆畫特色村30多個,,各類畫室,、工作室、工筆畫藝術學校80余家,,在像趙艷文和哥哥趙艷飛這樣的農民畫師的引領下,,“一手拿鋤頭,一手繪丹青”的農民畫師有7000多人,,經過多年發(fā)展,,現已形成了集創(chuàng)作、培訓,、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yè)鏈條,。
“我們的好日子越畫越美。”趙艷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