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一響 好戲開場
河北梆子《寶蓮燈》劇照,。(資料片)
河北,是中國戲曲發(fā)祥地之一
河北人愛戲,、懂戲
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戲曲的熱土
2024年河北春節(jié)戲曲晚會上,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吳桂云與徒弟郝士超同臺演出經典大戲《鐘馗》,,引來眾多喝彩,。(資料片)
輝煌燦爛的燕趙文化中
戲曲,堪稱華彩一章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的演員們表演《楊門女將》,。(資料片)梁子棟攝
河北省內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傳統(tǒng)戲劇有36項
石家莊絲弦藝術陳列館內展示的老戲服,。(資料片)通訊員任思攝
河北梆子、評劇,、石家莊絲弦……
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劇種
在燕趙大地上傳唱不息
演繹著人生百態(tài),、時代變遷
河北梆子
2024年河北春節(jié)戲曲晚會上,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吳桂云與徒弟郝士超同臺演出經典大戲《鐘馗》,,引來眾多喝彩,。(資料片)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戲
河北梆子音樂唱腔高亢激昂、直抒胸臆
武戲比重大,,武打技巧高超
一出河北梆子
唱盡了燕趙的“慷慨悲歌”
4月7日晚,,新傳奇演義河北梆子《萬里江山》在石家莊大劇院首演,圖為演出現(xiàn)場,。(資料片)通訊員杜船攝
河北梆子分為生、旦,、凈,、丑四行
與京劇相比
演出風格更為夸張奔放
每一個轉音都像是直接敲擊在觀眾的心坎上
1月26日,“十臺大戲賀新春”系列戲曲演出在河北梆子劇院拉開帷幕,。(資料片)記者張昊攝
相傳,,河北梆子脫胎于秦腔
形成于清道光年間
在晚清鼎盛時期
北至黑龍江,南到珠江
大半個中國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動
河北梆子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形式
對京劇,、評劇等其他劇種產生了一定影響
石家莊市長安公園內,,票友韓笑演唱河北梆子《杜十娘》選段。(資料片)記者曹錚攝
2006年
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的演員表演絲弦劇目《調寇》,。(資料片)新華社發(fā)
“沾”這個字
已經成為河北最出圈的方言之一
“沾不沾”就是行不行的意思
那這“沾”的到底是啥呢,?
這就與戲曲曲種絲弦有關了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演員在表演劇目《楊門女將》。(資料片)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陳其保攝)
聽絲弦講究閉著眼享受
聽覺里,,春雨如絲叮叮過
一派秋高月滿弦
倘若失了韻味,,跑了聲腔
行話謂之“不沾弦”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演員在表演劇目《楊門女將》。(資料片)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陳其保攝)
從戲曲術語演變?yōu)榱餍蟹窖?/p>
可見絲弦在石家莊民眾中的地位
在石家莊晉州市趙蘭莊文化廣場,,趙蘭莊絲弦劇團演員表演《鍘判官》,。(資料片)梁子棟攝
吼秦腔,咧絲弦
石家莊絲弦唱腔獨特
真聲吐字,,假聲拖腔,,激越悠揚
其樸實,、熱情、大方的韻味
也像極了石家莊人的性格
石家莊絲弦是石家莊特有的古老劇種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市民在石家莊絲弦藝術陳列館參觀,。(資料片)新華社發(fā)
從明清之際的“弦索腔”
到如今的“石家莊絲弦”
50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
太行山腔,、滹沱方言融入絲弦唱詞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演員在石家莊絲弦劇院化妝。(資料片)圖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陳其保攝)
余韻悠長的弦曲甩腔淺吟低唱
被譽為“冀中平原的藝術奇葩”
評劇
5月11日,,新編歷史評劇《東垣大醫(yī)》在石家莊大劇院演出,,圖為演出現(xiàn)場。(資料片)記者田恬攝
請用普通話讀出這幾句
↓↓↓
“我做的是
爆肚兒炒肉熘魚片
醋熘腰子炸排骨
松花變蛋白菱藕
海蜇拌肚兒滋味足”
是不是不由自主就唱了起來,?
趙麗蓉老師在小品中的這段經典唱詞
原是來自評劇《馬寡婦開店》
移植到現(xiàn)代小品中卻毫無違和感
評劇《花為媒》演出現(xiàn)場,。(資料片)記者史晟全攝
正是因為唱詞淺顯易懂、平易近人
表演者吐字清楚,、接地氣兒
戲劇內容善于表現(xiàn)人民生活
從而造就了評劇多年來的廣受歡迎
演員在石家莊市鹿泉區(qū)南甘子村文化廣場舞臺演出評劇《狀元與乞丐》,。(資料片)新華社發(fā)
評劇起源于清末的河北灤縣一帶
由當?shù)氐男∏?ldquo;對口蓮花落”
逐漸演變而來
2006年
評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保定老調
保定老調《潘楊訟》劇照。(資料片)
“做飯離不開鍋灶
聽戲離不開老調”
一句俗語道出了保定老調
在保定人心中的分量
在保定市河北小學,,學生表演保定老調,。(資料片)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保定老調起源于白洋淀一帶的
民歌俗曲河西調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2008年,保定老調被列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扎根于民間的老調
融匯了保定特有的風土民情
唱腔質樸健朗,、粗獷豪放,、高亢激越
劇目多群戲、袍帶戲
尤其擅長表現(xiàn)燕趙大地
忠臣良將,、慷慨悲歌的風骨傳奇
唐山皮影戲
“一口述說千古事,,
雙手舞動百萬兵”
小小的剪影經一雙雙巧手擺弄
在方寸之間演繹出人生百態(tài)
在唐山市豐潤區(qū)文化館,皮影藝人指導小朋友表演皮影戲,。(資料片)新華社發(fā)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
融繪畫,、刻紙、說唱,、戲曲于一體
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
皮影,。圖源視覺中國
唐山皮影戲
以唐山地區(qū)灤州、樂亭一帶的
語言音韻為音樂特色
唱腔吸納了地道的老呔兒話
甚至民間歌曲,、小調,、叫賣聲等也滲透其中
曲調婉轉
地域特色濃厚
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
7月5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欣賞唐山皮影戲,。記者史曉多攝
2006年
唐山皮影戲入選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山皮影藝人李紹民(中)與孫女,、村民一起表演皮影戲。朱大勇攝(圖源中新網)
戲,,似乎就在河北人的生活中
近年來,,河北不斷出招
大力促進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燕趙大地
“聲聲不息”
河北
越來越“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