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館長您好,,我是河北廣播電視臺的小記者,我的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常來到河北博物院參觀,,特別是喜歡這個號稱"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你可能還不知道,,長信宮燈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種燈的設(shè)計靈感來源呢,!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這些黑科技您可以給我們講一講嗎?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我們在動畫上是有演示的,,你看這個小宮女一只手執(zhí)著燈,,燈盤上面有一個左右可以開合的燈罩,這個燈罩可以控制亮度和(照射)方向的,,袖管相當于是一個虹吸管,,可以看到煙塵怎么樣升騰到宮女體內(nèi)再沉積下來。在1971年前美國國務(wù)卿基辛格訪華(看到展覽時),,他就說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環(huán)保意識,,非常了不起,。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這個動畫太有趣了!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來到我們河北博物院,,可以體驗VR,、AR、還有三維文物虛擬的互動展示系統(tǒng),,三維數(shù)字修復系統(tǒng),、多點觸控墻等等,有很多高科技展示,,我們可以自己在現(xiàn)場操作,,也能夠穿越時空,和古人來一個"對話",。這個是熊足銅鼎,,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高壓鍋,它的原理就是密封產(chǎn)生壓力,;這個叫錯金銀銅版兆域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帶比例尺的銅版建筑規(guī)劃圖,它的比例尺是1:500,;這個叫做十五連盞銅燈,,它的原理和咱們今天手術(shù)室用的無影燈原理是一樣的。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兩千年前就有這么多"黑科技",,咱們的祖先真是太厲害了,。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對,一個文物在科技的后面,,實際上還有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存在,。我們眼前看到的是四龍四鳳銅方案座,這是一個小方案,,它代表戰(zhàn)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個巔峰之作,。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這個案框上還有一些文字,它寫的是什么,?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這個叫銘文,,記述器物它的鑄造時間和鑄造工匠的名字,便于質(zhì)量檢驗,,也是以防出現(xiàn)問題之后,,日后有個追查,它是我們國家最早的責任制,,叫做"物勒工名",。在《禮記》上說"物勒工名 以考其誠"。我們古人是非常注重誠信的,,人無信而不立,,國無信而不強,,唐代名臣魏征曾經(jīng)就說過"德禮誠信,國之大綱",。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老師也這么給我們說過。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觀眾們常常專程為了參觀咱們河北博物院,,千里迢迢趕到河北來、趕到石家莊來,。他們不僅奔著咱們的長信宮燈,、金縷玉衣而來,他們更想通過河北博物院5000多件精品文物,,沉浸式地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今年截止到8月底,我們已經(jīng)接待了236萬觀眾了,,遠遠超過我們?nèi)ツ耆甑乃?。打卡博物館實際上就是與歷史對話,就是探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也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河北廣播電視臺小記者 高晨淞:
真想趕緊把您說的這些傳遞給我的同學們,他們對這些都特別感興趣,。還有什么(其它)方法可以近距離了解博物館呢,?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王然:
我們還有42個線上云展廳,通過文物圖片,、三維動畫技術(shù)等數(shù)字技術(shù),,大家可以在網(wǎng)上云展廳隨時隨地云游河北博物院,自由地在展館里面穿梭,。我們非常歡迎大家通過各種方式打卡河北博物院,,我們一起來叩響歷史之門,賡續(xù)文化血脈,,譜寫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