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探尋二十五億年地質演變的秘密
研究北方地層的生成與變遷,,位于秦皇島市的柳江盆地難以繞過,。這里清晰保留著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質演化遺跡,,完整記錄著我國華北地區(qū)25億年間“四次為海,、四次為陸”的滄桑巨變。
10月29日,,航拍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10月29日,記者跟隨燕趙環(huán)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亮甲山區(qū)域,,碰巧趕上了東北石油大學副教授謝奮全的一堂現場教學課,。
“大家往前看,那就是‘二龍鬧海’……”順著謝奮全手指的方向,,只見巨大的山體剖面上,,兩條灰黑色巖脈深嵌在灰色巖石中,遠望猶如雙龍遨游大海,。
謝奮全講解道,,兩條灰黑色巖脈是距今1.5億年左右形成的輝綠巖,源于巖漿入侵,。而包裹它們的,,是距今4.5億年左右形成的石灰?guī)r,源于海相沉積,。“這一奇觀至少告訴我們兩個訊息:第一,,這一區(qū)域曾被海洋覆蓋。第二,,這里曾發(fā)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在謝奮全的講述下,記者眼前幻化出億萬年前石破天驚的海陸之變,。
10月29日,,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東北石油大學副教授謝奮全(中)在給學生現場授課。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攝
謝奮全告訴記者,,柳江盆地的最大特點,,是地質、地貌類型齊全且分布集中,。拿眼前的亮甲山來說,,地層發(fā)育有礫屑灰?guī)r、黃綠色頁巖,、豹皮灰?guī)r,、蟲孔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和白云巖,,其中還含有古杯類,、頭足類、腹足類及藻類化石,。“柳江盆地集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多樣性,、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于一身,享有自然博物館的美譽,。”謝奮全說,。
為了保護好柳江盆地,1999年,,省政府批準建立秦皇島柳江盆地地質遺跡省級自然保護區(qū),,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我們保護的主要對象是標準地質剖面,、典型地質構造等地質遺跡,,保護面積為1395公頃。”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中心主任王軍鋒介紹,,近年來,,他們對地質遺跡點進行了危巖、渣坡,、臺面清理,,并聯合有關高校,對如何進一步科學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系統(tǒng)研究,。
在加強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的同時,柳江盆地的科研和科普價值也在被深入挖掘,。
距離亮甲山區(qū)域不遠的地方,,坐落著柳江地學博覽園,。這里配備有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和科普展廳,、4D影院等設施,為地質從業(yè)者,、地學專業(yè)師生和地質愛好者提供學習和參觀環(huán)境,。截至目前,博覽園已累計接待參觀人員33萬余人次,,開展各類社教活動160場次,。
“我們根據地層和地質構造特點,在保護區(qū)內劃定適當區(qū)域,,準備了18條研學路線,,組織開展了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教學實習和自然教育等一系列活動,。”王軍鋒說,近10年來,,以柳江盆地為研究對象的書籍,、科普文章及論文有500余冊(篇),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探尋地質演變的秘密,。(河北日報記者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