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雄安考古隊在河北雄安新區(qū)古州城遺址內發(fā)掘出土兩件罕見龍首,,初步判定為唐代龍首,。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鄚州鎮(zhèn)古州村及周邊古州城遺址的勘探發(fā)掘,,發(fā)現雙重城址結構,初步判斷“內城”可能為漢唐鄚州縣(州)城,,“外城”可能為唐末五代增建而成,。此次發(fā)現的龍首是在古州城內一處唐代高等級寺院建筑遺址旁邊的磚瓦坑中發(fā)掘出土的,。在使用場景上,,龍頭是在房頂的垂獸、垂脊末端,,或者是在戧脊上,,準確來說應該是垂獸或戧獸。它在唐代是一種瑞獸,,守護安全,,幫助人們躲避一些自然災害,比如雷,、電等,。
此次發(fā)現的唐代龍首有兩只,一只殘存半張龍臉,,另一只相對完整,。經過實驗室考古,對龍首的眼睛和鼻子部分進行初步清理之后,,發(fā)現灰色陶質龍首上還有大面積的彩繪,,龍首眼珠為黑色,眼珠周圍的眼線為綠色,,耳后上方還有部分白色,。
研究人員介紹,,史前文化的龍是比較抽象的;到了漢代的時候,,龍是比較方正的,;到了魏晉南北朝,龍是比較扁平的,;到唐代,,它是兼容并蓄的,唐代以后的龍逐漸變得輕盈飄逸,。此次發(fā)現的唐代龍首與故宮宮殿屋檐上象征身份地位的黃色脊獸不同,,為灰色,形象也更加圓潤,、壯實,、簡潔生動。這種唐代的龍形象,,為研究我國8000年龍文化形象演變,,提供了新的考古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