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起,冬意來,,候鳥們在遼闊的黃渤海之濱開啟了一場南遷之旅,。海興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也迎來了一只不期而遇的小精靈——“蒙蒙”。11月9日,,記者同北京林業(yè)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賈亦飛從南大港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地出發(fā)一探究竟,。
賈亦飛長期從事白枕鶴研究工作,持續(xù)了15年的時間,。為了做好鳥類遷徙研究和保護工作,,賈亦飛的“設備箱”不斷更新。就在今年7月,,他帶領學生到蒙古國白枕鶴繁殖地考察,,并給其中一只白枕鶴佩戴了全新的監(jiān)測設備——帶攝像頭的北斗定位系統(tǒng)追蹤器,,“蒙蒙”也因此得名。
白枕鶴在海興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上空飛翔,。劉洪睿 攝
“通過攝像頭可以查看‘蒙蒙’24小時遷徙軌跡,、行為習慣、濕地環(huán)境等信息,。”賈亦飛介紹,,按照規(guī)律,這只白枕鶴很大概率會在南大港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地落腳,,但通過定位顯示,,它一口氣飛到了距離南大港濕地40公里外的海興濕地。
北京林業(yè)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賈亦飛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研究考察,。馮碩 攝
鳥兒憑何選擇落腳點,?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外更廣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又是什么吸引了它們呢,?在賈亦飛看來,,鳥兒用腳“投票”,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有力證明,,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故事,。“河北濕地資源豐富,能夠為候鳥提供高質量的‘休息區(qū)’和‘大食堂’,,同時,,也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選擇。”賈亦飛說,。
白枕鶴飛行軌跡,。由賈亦飛供圖
經過6個多小時的搜尋和跋涉,我們最終找到了它,,它正在農田里享用著美食,,可來不及細細觀賞,覺察力滿分的白枕鶴輕輕振翅,,優(yōu)雅地劃入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