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青新聞網訊 “我們從哪里來?”千百年來,,人類對于這一謎題的追問從未停歇。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xiāng),,是與非洲并列的人類起源最早地之一。一個聲音告訴我們:破解原始社會的神秘故事,,尋找東方人類祖先的鑰匙,,就在泥河灣。
今天起,,我們循著時空的軌跡,,帶您走進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群,探秘東方人類的文明,。

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題雕塑
——探訪——
泥河灣遺址群是東方人類的故鄉(xiāng)
近日,,記者來到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群,這里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xiāng)”,。
孫永春,,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qū)文物與環(huán)境保護局負責人。多少年來,,他因工作原因在泥河灣遺址群間來來往往,,談起泥河灣遺址來,他如數家珍,。
當天,記者跟隨孫永春來到位于陽原縣大田洼鄉(xiāng)岑家灣村西南的馬圈溝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高大的保護棚,,東側為遺址1區(qū),西側為遺址3區(qū),。順著西側3區(qū)棚內拾階而下,,發(fā)掘坑內層層疊壓的剖面清晰可見,墻面上張貼著當時發(fā)掘的照片,、第Ⅲ-第Ⅶ文化層的遺址剖面圖以及馬圈溝遺址3區(qū)的介紹等,,它們向我們講述著這里的百萬年人類史。
參觀完馬圈溝遺址,,我們來到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仿照舊石器“尖狀刮削器” 形狀設計的南大門,它的入口檐板掀開,寓意由此開啟探尋泥河灣古人類的神秘之旅,。
沿著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祖猿印象主題雕塑一路向北,,大約50米遠,就是著名的小長梁遺址,,該遺址距今約136萬年,。站在小長梁遺址平臺上遠眺,溝壑縱橫間,,100多萬年的人類史就埋在這片錯落有致,、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遺址旁的介紹牌上,,寫下了遺址從發(fā)現到震驚世界的整個歷程,,這里是泥河灣遺址群發(fā)現的第一個有著超百萬年歷史的文化遺址。

小長梁遺址遠景
——揭秘——
200萬年前東亞人開始直立行走
東方人類的直立行走是什么時候,?“人類天下第一餐”又是怎么回事,?祖先們的智力有多高?
2021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古人類學家在《自然》刊發(fā)的論文中首次確認,,20世紀70年代在肯尼亞發(fā)現的一塊直立人頭骨碎片可以追溯到200萬年前,,而馬圈溝遺址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約200萬年。因此我們能夠大膽地推測,,東方人類祖先就開始直立行走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甚至更早。
據孫永春介紹,,馬圈溝遺址被發(fā)現于1992年,,是一處距今約200萬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跡。發(fā)掘期間,,在第Ⅲ文化層發(fā)現一組以草原猛犸象的骨骼為主,、間有石制品和天然石塊構成的文化遺物密集分布區(qū),多數骨骼上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跡,,生動地展現出遠古人類群體肢解動物遺骸,、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這個“用餐”場面,,被稱為“人類天下第一餐”,是當時石器加工和獲取食物方式的直接表現,。
2015年,,石溝遺址也再現了當時古人類一邊加工石器一邊從動物殘骸上取肉為食的生動場面。2016年舉行的泥河灣東方人類探源工程2015年工作匯報會上,,時任石溝遺址考古發(fā)掘領隊,、河北師范大學泥河灣考古研究院副教授趙海龍曾表示,,“這為在泥河灣地區(qū)尋找‘直立人’甚至‘能人’提供了重要線索。”
小長梁遺址出土的石制品采用錘擊法打片,,出現了砸擊石片,。砸擊打片方法的出現,意味著在泥河灣地區(qū)尋找古人類早期活動獲得重大突破,。專家通過石制品推斷小長梁占有者的認知能力已經接近現代12歲兒童的智力,。小長梁遺址作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第一階,。

馬圈溝遺址近景
——文物——
出土大象腳印化石等重點文物
大象腳印化石
在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Ⅱ文化層則發(fā)現了保存完好的大象腳印,。腳印分布密集,部分個體結構保存較好,,尚可辨出清晰的腳趾結構,。結合出土的骨骼化石判斷,此為草原猛犸象的腳印,。
古人類餐食大象遺跡
在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第Ⅲ文化層發(fā)現了古人類餐食大象遺跡,。此處密集分布著大量象的骨骼,夾雜有石錘,、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其中1件刮削器出土時仍保存與肋骨接觸的狀態(tài),。這組文化遺跡的分布狀態(tài),勾畫出遠古人類“進餐”的生動場景,。
錘擊石片
小長梁遺址出土大量的石制品,,石料主要采自附近的河流礫石和基巖,有燧石,、石英巖,、火山巖等。石制品采用硬錘直接打片法,,出現了砸擊石片,。砸擊打片方法的出現,突破了當時普遍認為該方法源于“北京人”的說法,,將其歷史大大提前。
——聲音——
提供華北地區(qū)最早人類活動的證據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法崗告訴記者,,馬圈溝遺址埋藏于巨厚的泥河灣層之中,,地層序列清晰,文化層豐富,,在176至125萬年之間發(fā)現古人類文化層17個,,基本構建起華北地區(qū)早更新世時期古人類演化的文化序列的框架,,為探索華北地區(qū)最早人類的出現與演化提供了系統資料。
他表示,,這里的遺址文化內涵豐富,,人類活動地點分布密集,在方圓500米的范圍內發(fā)掘多個地點,,發(fā)現17個文化層,,各文化層都發(fā)現一定數量人工特征明確的石制品、動物化石,,在第Ⅲ文化層揭露古人類餐食草原猛犸象的場景,,第Ⅱ文化層揭露出清晰地草原猛犸象腳印。石制品體現出中國北方以小石器為主的主工業(yè)的典型特征,,整體面貌非常簡單,、原始,遺址時代古老,,是華北地區(qū)長期延續(xù)發(fā)展的小石器工業(yè)的源頭,。
王法崗介紹,作為華北地區(qū)地層可靠,、文化遺物豐富的早更新世時期古人類文化遺址,,馬圈溝遺址提供了華北地區(qū)最早人類活動的直接證據,為探索早期人類在東亞地區(qū)的出現,、演化,、擴散以及早期人類的石器技術、行為模式等提供了關鍵材料,。
文/河青新聞網記者韓會欣,、姚瑤
攝/河青新聞網實習記者呂承林
供圖/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qū)管理委員會
聯合單位/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qū)管理委員會(指導:孫永春)
河青新聞網編輯鄒暢|頻道主編耿碩|頻道監(jiān)制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