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出生的李子禹供職于中車唐山公司,,從事機器人側墻焊縫自動打磨工作。他是2024年河北省勞動模范,,曾先后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河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技術能手”“河北省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工作中,李子禹大膽創(chuàng)新,,面對技術難題從不退縮,,憑借堅韌的意志和高超的技藝,為“中國速度”保駕護航,。
李子禹正在車間工作,。
精雕細琢 打造高精度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
2019年,20歲的李子禹憑借技能特長和在校期間多次全國大賽奪冠的履歷,,入職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成為加工中心一名操作工,正式和機器人打起了“交道”,。
據悉,,鋁合金車體制造是高速動車組九大核心技術之一。李子禹的工作就是操作機械手臂,,將每一輛車體160米長的焊縫余高進行精細打磨,,并將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
在他入職前不久,,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剛剛投用到智能打磨車間,。面對陌生的機器型號和各種參數,李子禹和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的首次合作并不順暢,。為了盡快與機器人磨合,,掌握操作技能,他工作時對照作業(yè)程序仔細觀察每一個動作,,積極向同事們學習,。下班后,他仍會留在車間研究細節(jié),。堅持不懈的學習讓他和機器人變成了合作愉快的“老搭檔”,。
走進中車唐山公司車體事業(yè)部智能打磨車間,,打磨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一臺臺智能機器人正在按照程序有條不紊地工作,。身穿工作服的李子禹穿梭其中,,不時停下來檢查并記錄。
想要提升作業(yè)精度,,精準追蹤焊縫,,激光模板基準至關重要。如果激光的數據不夠精準,,數據轉換為機器人實際移動的距離時,,打磨就會“跑偏”。李子禹和幾名技術骨干干脆吃住在廠區(qū),,生產之余,,針對12類不同模板、幾百組不同數據,,進行了2500多次實驗,,收集了1.2萬多個數據,最終控制車體大部件打磨誤差到0.2毫米以內,,打造了國內首臺高精度的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
擴大范圍 將機器人應用到地鐵上
“如果機器人可以打磨高速動車組,那么是否能擴大范圍,,將它應用到其他車體車型上,?”在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順利投入生產使用后,李子禹突然想到了地鐵,。然而,,一個現實問題橫亙在他面前——沒有地鐵生產使用自動化打磨設備的先例,更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
“那就創(chuàng)造經驗,!”李子禹表示,在初期的試驗中,,他和同事們發(fā)現高鐵和地鐵的側墻輪廓度不同,,兩者的焊縫形狀也有很大差異。據了解,,高鐵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是根據復興號的焊縫量身定制的,,工裝、參數等都有很大不同,,想要適配地鐵的需求,,就得調整。李子禹介紹,在試驗過程中,,他和同事根據地鐵的側墻情況多次修改了工裝,,并且建立了新的激光模板基準,“高鐵的焊縫是半圓弧狀,,地鐵焊縫是扁平的,想要精準追蹤,,激光模板基準就得跟著變,。”
兩個月間,李子禹和工友們反復試驗,,終于成功在國內首次實現將側墻焊縫打磨機器人應用到地鐵鋁合金車體焊縫打磨工序上,。
勇攀高峰 再創(chuàng)高鐵焊縫打磨機器人技術新成就
“我是高鐵的守護者,我有責任保證每一輛高鐵都能安全運行,。高鐵焊縫打磨機器人技術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領域,,我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步伐,。”李子禹說,。
作為張雪松全國示范性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員,李子禹先后參與完成了和諧號,、復興號高速動車組等鋁合金車體生產任務,,攻克了車體側墻焊縫全自動打磨等20余項技術難題。其中《解決攪拌摩擦焊毛刺需人工去除的難題》《智能制造實訓平臺及培訓教程的深度開發(fā)》《側墻工序磨片的使用價值最大化利用》等6項成果獲得中車唐山公司創(chuàng)新成果獎,。同時,,李子禹將多項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做成技能課程進行宣講,累計覆蓋270人次,、授課47課時,,極大提升了員工整體操作技能水平,有力支撐了高鐵車體制造數字化,、智能化產線建設,。
雖然斬獲了一個個榮譽,完成了一次次攻關,,但是李子禹始終沒有停下繼續(xù)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腳步,。他先后自學了機器人技術、虛擬仿真技術,、PLC等技術,,也對數字孿生技術等引入工廠的新知識下了很大功夫。他毫無保留地把參加歷次競賽的收獲分享給工友們,,幫助大家共同提升,,同時將自己潛心鉆研技術的收獲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在省部級期刊《華東科技》以第一作者發(fā)表《試論大數據時代的人工智能范式》等多篇論文,《外接工具連接裝置及工業(yè)機器人》《矯形裝置》等獲國家授權專利,。
記者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