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充滿深情,,寄予厚望,,黨的十八大以來11次視察河北,為我們提供了強大政治引領和科學行動指南,。巨大關懷,,溫暖人心;殷殷囑托,,催人奮進,。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河北日報記者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深入采訪調研,,推出系列報道,展現(xiàn)燕趙兒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壯志豪情,,全面反映全省干部群眾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闊步前進的昂揚風貌。
——編者
近日,,駱駝灣村村民顧寶青正在打理自家菜園,。她把自家?guī)组g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飯”。河北日報記者 李東宇攝
秋日的太行山,,天高云淡,。
青山綠水間,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連起整個村莊,。這里,,是阜平縣駱駝灣村。
近日,,記者走進駱駝灣村,,見到79歲的顧寶青坐在自家院外的一塊大石頭上,和老姐妹唐宗秀嘮著嗑,,身后的院子里,,豆角、小西紅柿,、佛手瓜掛滿枝秧,。
同樣的村莊,12年前,,是另外一番光景,。
那時的駱駝灣,是阜平縣最貧困的村莊之一,,村里都是坑坑洼洼的石頭路,,房子多是漏風的土坯房。“山高溝深龍泉關,,石頭縫里掙錢難”,,一個“窮”字,困住了一代又一代,。
2012年12月30日,,駱駝灣的巨變由此開始。
那天,,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來到這里“看真貧”,,他走進顧寶青、唐宗秀的家,,噓寒問暖拉家常,,詳細了解鄉(xiāng)親們的生活和需求。
“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家就是那個樣,。”顧寶青拉上記者,來到她家原來住的老房子。
低矮的房屋,,一張土炕,、一個火盆,屋內的布置一如從前,。
“那天外頭可冷呢,,我們趕緊把火盆擺到炕上,想讓總書記暖和暖和,。”12年前的每一個細節(jié),,顧寶青都記得清清楚楚。
“總書記說,,‘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纯丛垴橊劄超F(xiàn)在的日子,,黃土可不真成了金了!”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村里把顧寶青家的老房子保留下來,取名駱駝灣一號院,,顧寶青在這里當講解員,。
“走,再看看我的新房,。”顧寶青拉著記者回到剛才見面的小院。
眼前這棟房子,,是一座二層新民居,,顧寶青住在一樓西邊一間。進屋瞅瞅,,電視,、熱水器、洗衣機一應俱全,,飯桌上,,中午新蒸的包子、饅頭擺了滿滿一蓋簾,。
“過去住石頭房,,窗戶釘著塑料布,冬天靠火爐和燒炕取暖?,F(xiàn)在呢,,屋里裝了地暖,做飯用煤氣。”顧寶青說,,“當年總書記來的時候,,家里啥也沒有,就讓他嘗了嘗自己種的土豆,。你看現(xiàn)在,,我這院子里十幾種菜,吃不完,!”
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走在駱駝灣,,一座座嶄新的民居依坡而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腳下,。
2018年,,駱駝灣全村民居完成改造,家家戶戶裝了地暖,,用上自來水,,還有獨立衛(wèi)生間和廚房。
“來,,再看看我兒子家的民宿,。”顧寶青推開一所小院的木柵欄,院里鋪著紅灰相間的地磚,,一盆盆鮮花開得燦爛,。
一套新民居四間房,一邊是三間套房,,另一邊是一間小屋,。
走進套房,客廳里,,沙發(fā),、茶幾,家具齊全,。臥室里,,潔白的床品跟連鎖酒店一個樣。打開窗,,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連綿的大山就在眼前。
過去,,顧寶青從來沒想過,,那再普通不過的山和空氣也能成為搞旅游的“本錢”,。
“駱駝灣的山里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是天然大氧吧,。為了搞好鄉(xiāng)村旅游,,我們引進阜裕公司,,對村里農戶閑置的房屋進行租賃,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經營,,不僅能保證大伙兒的收入,還能提高服務質量,。”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告訴記者。
見到阜裕公司駱駝灣片區(qū)負責人齊劍時,,他正不停地接著電話,。他說:“國慶節(jié)前訂房的挺多。現(xiàn)在村里整合了45間民宿,,一共82個床位,還能承接會議,,上半年收入22萬多元,。”
說到吃“旅游飯”,顧寶青接過話茬:“我現(xiàn)在除了當講解,,還在旅游公司幫著打掃衛(wèi)生,,活兒不多,,每月2000多塊錢。加上養(yǎng)老金,、土地流轉金、房屋出租金,,一年收入幾萬元呢,!”
搞鄉(xiāng)村旅游,村里有啥好玩的項目呢,?顧瑞利帶著記者一路走、一路看,,小吃一條街,、山貨特產店、茶室、年畫館,,這些新業(yè)態(tài)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
在駱駝灣新開發(fā)的房車基地,從保定市區(qū)來的馮先生正在煮餃子:“我們一起來了三家,,昨天晚上就在基地搭帳篷睡的,。這里水電都方便,風景美,,睡得香。”
旅游起來了,,出去的村民也陸續(xù)回來了,。
入村路旁,有家名叫“龍渝食府”的飯館,,是個網紅打卡地,。在這個館子,,能吃到不少太行山的特色菜。51歲的顧彥平過去在北京干過20多年廚師,,三年前回到村里,,在家門口當起老板。他和媳婦一起經營飯店,,還能照顧老人,,收入不比城里差。
記者問起村民的收入情況,,顧瑞利滿臉笑意:“現(xiàn)在村里八成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平均每戶一年增收2萬元,。村里要把設施搞得更完善,,你看,五臺山高鐵站離咱這兒只有10公里,,三年后高鐵通了,村里的游客還能翻幾番,。”
村子變樣了,,大山也變樣了。75個食用菌大棚,,300畝高山蘋果,、優(yōu)質核桃,,100畝櫻桃,,300畝林下藥材……昔日的荒山,,正變成“花果山”和“聚寶盆”。(河北日報記者 劉榮榮 寇國瑩 王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