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河北日報、縱覽新聞推出《致奮斗·春天里的演講》特別欄目,以“一人一故事”的獨特視角,,邀請四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站上演講臺,,用真實經(jīng)歷講述履行職責,、參政議政背后的家國情懷,。
工匠,,在這個時代過時了嗎,?全國人大代表,、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張雪松給出答案?!吨聤^斗·春天里的演講》第三期發(fā)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張雪松的演講,。
演講全文:
我是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也是中國高鐵從蹣跚學步到領跑世界的見證者,。這是一把普通的焊槍,,它曾焊接過和諧號的首節(jié)車廂,也曾在復興號的智能產(chǎn)線上綻放過火花,。就讓我們循著這把焊槍的軌跡,觸摸中國制造的熱度與精度,,聆聽我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不懈奮斗的故事,。
1992年,19歲的我從技校畢業(yè),,進入工廠成為了一名工人。當我穿著嶄新的藍工裝回家,母親卻慌忙把我往屋里推:“快換件衣裳,,別讓親戚看見你當工人的樣子。”這句話像根鋼釘一樣扎進了我的心里,。當晚,,我就認認真真地對我媽說:“都說‘工’字不出頭,,我偏要把“工”字變成“干”,,就要讓咱工人出這個頭兒,!”
寒冬臘月,,鉗工臺上結著冰碴,,但我的雙手因為連續(xù)8小時緊握銼刀布滿了汗水;盛夏酷暑,,工作服結出層層鹽霜,。勤學苦練,我有了自己的鉗工“絕活兒”——一件加工的工件精度,,能控制在0.01毫米左右,相當于在頭發(fā)絲上雕刻長城,。師傅拍著我的肩膀說:“小張,,你這雙手比精密儀器還穩(wěn),。”
2005年,我所在的公司與外國的公司簽訂了動車組生產(chǎn)項目合作協(xié)議,,從國外引進了幾十臺大型尖端數(shù)控設備。為學習技術,,外國專家安裝精細部件時,我就站在他們身后踮起腳來看,,結果被外國專家發(fā)現(xiàn)后,他不停地沖我擺手,,讓我 “靠邊兒站”,。我尷尬極了,就在那一刻,,我清醒地認識到,,新時代的產(chǎn)業(yè)工人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是付出體力勞動,,更要勇于站在新技術的前沿,敢于向世界的先進技術發(fā)起挑戰(zhàn),。
于是,,我們和這些 “洋設備”較上了勁,,直到有一天,我指出了外國專家安裝設備時存在的一個問題,,他們驚訝地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從此,在操作關鍵環(huán)節(jié)時,,他們也不再對我遮遮掩掩,。
一系列的技術攻關,,首輛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順利試制成功,。 2008年4月11日,中車唐山公司第一臺國產(chǎn)和諧號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用3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路程,。2012年,,中車唐山公司為德國西門子批量制造了高速列車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實現(xiàn)了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產(chǎn)品從引進到出口的華麗轉身,。
你們知道嗎,現(xiàn)在我們生產(chǎn)一輛復興號車體需要多長時間,?中車唐山公司的答案是:不到半天,。
機器人替代,、一鍵智控……如今,,中國高鐵不僅在世界軌道上跑出了“中國速度”,,數(shù)智化也在持續(xù)刷新“中國速度”,。
當您乘坐復興號穿越山河時,請留意車廂外那道魚鱗紋——那是1.2毫米的焊絲在0.01秒內(nèi)留下的痕跡,;請聆聽火車轉向架與軌道合奏的樂章——那是中國工匠用幾十年的時光譜寫的鋼鐵交響,。
如今,我已經(jīng)從當年技校畢業(yè)的毛頭小伙,,干成多個領域的技術專家,從“大國工匠”到“數(shù)字工匠”,,這身藍色的工作服已化身成了“金藍領”,。從渤海之濱到世界軌道,我們不斷求索,、努力創(chuàng)新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