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勤工儉學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5周年,。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前后持續(xù)約有近10年時間,雖然歷時不長,,但對中國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是中法關系史上重要的一頁,。說到勤工儉學這個詞,其實在咱們保定市高陽縣有一個村子還有一所中西合璧的學校,,它不僅跟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有很大關系,,而且從那里我們也找到了勤工儉學一詞的來歷。 保定市高陽縣布里村的布里留法工業(yè)學校舊址,,是中國第一所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的預備學校,。大家熟悉的革命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蔡和森就曾經(jīng)在這里擔任過國文教員和班主任,一共有超過200名學生從這里走出去留學法國,。 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 文化館副館長 史克己: 布里留法工藝學校,,應該說是勤工儉學時代名詞的策源地,也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一個重要的源點,,它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革命歷史當中,,對中法文化交流,對先進的中國青年追求真理,、追求救國報國這么一種遠大的志向,,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史克己,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常年從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研究,。據(jù)他介紹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湖南新民學會幾個主要成員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都在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的召喚下來到北方,,從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籌備工作,,蔡和森同志1918年10月8日來到了高陽縣布里村,毛澤東同志曾經(jīng)到保定親自送蔡和森同志,。 在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還有蔡和森親手種下的槐樹,如今已經(jīng)郁郁蔥蔥,,枝干參天,。 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 文化館副館長 史克己: 蔡和森同志就曾經(jīng)在這所學校里學習法語并教授國文,他當時是24歲,,李石曾先生是這個學校的校董,、 創(chuàng)建者,李石曾先生給他開每月二十大洋的工資,,蔡和森同志20塊大洋的工資 經(jīng)常用來救濟那些貧窮的南方班的學生們,。 史克已說祖籍高陽的李石曾,正是布里留法工藝學校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也是中國赴法留學第一人,。 保定高陽縣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 講解員 孟彤彤: 李石曾他祖上就是名門望族,他的父親是晚清軍機大臣李鴻藻,,他早在1902年的時候便赴法留學,。 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 文化館副館長 史克己: 李石曾先生1902年去了法國,他在法國開啟了一段勤工儉學的歷程,,他在法國期間開辦了一家中國豆腐公司,,這家豆腐公司后來成為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一個重要源點。 巴黎中國豆腐公司成功開辦,,李石曾受此啟發(fā),,1908年回國來到故鄉(xiāng)高陽開辦訓練班,培養(yǎng)出數(shù)十名技工赴法國,。結合當時情況,,他們開始提倡半工半學,幫助中國學生走上留學法國之路,。先后將1800名學生分20批送往法國留學或參與留法勤工儉學,。 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 文化館副館長 史克己: 把大批的中國青年輸送到法國學習文化,學習科學知識,,最后他總結為欲書世界文明于國內(nèi),,必首重教育,,于是提出了“勤于工作、儉以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這一句時代的詞語,,影響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的進程。 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先后為中國革命和建設造就了一大批棟梁之才,,也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藝術 、外交,,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史克己說,如今在高陽,,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已經(jīng)成為人人引以為傲的地方,,每年接待著全國大量的游客。 保定市高陽縣文聯(lián)副主席 文化館副館長 史克己: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李石曾先生在論及中法關系的時候說過,,法國是西方的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法國,,布里留法工業(yè)學校以及他從這里所策動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為兩個偉大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布里留法工藝學校舊址對傳承紅色基因,、對講好中法文化交流的故事,一定還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法之間的特殊情誼,,來自雙方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礎上的民心相通。展望未來,,中法這對“特殊的朋友,,共贏的伙伴”將傳好歷史的接力棒,堅守建交初心,、賡續(xù)傳統(tǒng)友誼,,推動中法關系邁上新臺階。(李紅力 侯建民報道) 內(nèi)容來自:《今日資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