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楊柳青青,。踏春吃春,,是祖輩傳下來的一個習俗,圖的不只是一口嫩鮮,。在古代,,就連皇帝也特重視這開春第一口。吃春菜不但要在色,、香,、味等方面注重清淡、素雅和香甜,,而且要突出春的顏色——綠,。
春菜的首選蔬菜非薺菜莫屬。“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的詩句是關(guān)于薺菜最美的詩,。民諺說:“吃了薺菜,百蔬不鮮,。”薺菜的鮮美,,非一般菜蔬所能比擬。早春時節(jié),,大地回暖,,萬物勃發(fā),田邊地頭,,薺菜頑強地從解凍的大地里探出頭,、直起腰,沐浴春風,,微微搖曳,淡淡的洇透著一抹蔥蘢,,翠色喜人,。從田間挖回家,洗掉塵土,,再用開水焯燙一下,,隨個人喜好,,做成各式美食:或清炒,或涼拌,,或包餛飩,,或燒菜湯,都是珍饈佳肴,,縈繞鼻尖的全是一股濃濃的鄉(xiāng)野味道,。
韭菜雖然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時節(jié)品質(zhì)最佳,。春韭上市,,大約是在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鄉(xiāng)諺曰:“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經(jīng)過了立春,、雨水,、驚蟄,春韭緩緩地生長著,,一點一點,,一寸一寸,終于在清明時節(jié)披一身翠衣,,婷婷于田間了,,遠望如一畦一畦汪汪的春水。由于寒風的壓制,,春韭葉片很短,,卻厚重,有彈性,、韌勁,,泛著淺淡清新的綠色,細嫩稚氣,,看著就惹人愛憐,。春韭柔嫩多汁且鮮美,是春天人們提味增香的佳品,。春韭的吃法多種多樣,,既可佐助肉、蛋,、蝦,、墨魚等,炒制成各種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又可作為餃子、包子的餡,;或在炒豆芽菜,、豆腐干或泡包菜時,加些春韭,,吃起來鮮美無比,,滿口含春,齒頰留芳,。
蘆蒿別名蔞蒿,、水蒿、柳蒿等,。蘆蒿并非只有南京才有,,各地均有生長。宋代蘇軾有詩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說的正是此物。做蘆蒿需要的是一份精細,,一斤要掐掉8兩,,單剩下一段干干凈凈、青青脆脆的蘆蒿稈兒尖,。炒香干也是“素”炒,,除了一點油、鹽,,幾乎不加別的作料,,要的就是蘆蒿稈兒尖和香干相混的那份自然清香,食后唇頰格外清爽,。蘆蒿在炒之前,,最好是在清水中浸泡一會兒,這樣可以更增加其鮮嫩,,炒的時候則需要旺火,,出鍋之后保持鮮嫩挺拔,帶著春天清新的氣息,。
還有一樣不得不提——春筍,。它筍體肥大,美味爽口,,營養(yǎng)豐富,,有春天“菜王”之譽,被譽為“素食第一品”。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詳細記載:“筍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節(jié),,鋪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壓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鹽一兩,便是筍油,。其筍曬干,,仍可作脯。”春筍其實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各異。一只鮮嫩的竹筍,,可根據(jù)各個部位鮮嫩程度不同,,分檔食用。如嫩頭可用來炒食,;中部可切成筍片,,炒、燒或作為菜肴的配料,;根部質(zhì)地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類一起烹湯,,還可放在壇中經(jīng)發(fā)酵制成霉筍,,燉食別有風味。
春江水暖,,肥了田野阡陌邊的野菜,;薄霧晨露,潤了山間竹林的筍芽,。春天吃春,,吃出滿嘴的春香、滿心的春綠,。